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63

[ 张芳 文选 ]   

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对策构建

◇ 张芳

   内容摘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在从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个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阐述其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提出以理念建设引导师德建设、以行为建设实践师德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教育 师德建设 理念建设 行为建设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是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规范,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建设,也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
   一.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认为:教师有经师和人师两种人格。那种只教学问,学问以外什么都不管的教师是经师;除了教学问,还教行为、做人的是人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和操守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这个专业的职业传承的延续性和特殊性决定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的道德情操、兴趣爱好的教育和影响,其人格力量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甚至终身的影响。同时,师德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和成长,而且也间接影响社会的道德水平,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因此在教师教育专业搞好师德建设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和前提,又具有个人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二.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打造一支职业理想高远、职业道德高洁、职业精神高尚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的师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是目前教师教育专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以理念建设引导师德建设
   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长达50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概括总结出的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教育观内容十分丰富。从“教书”来讲,就是要培养有能力有学问的贤才;从“育人”来讲,就是要塑造理想的人格。其中,关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业务,教师自身修养等方面的师德思想,反映了古往今来教师职业活动中基本的道德关系及其道德要求,从中借鉴汲取其合理因素,对于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教育观是教师对教育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判断教育现象、问题的标准,反映教师的教育价值趋向。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追根溯源取决于科学的教育观念,而这种塑造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和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这是对新形势下教师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高度概括,也是和谐社会构建对人民教师的时代要求。在此之后,教育部师范司、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联合主办了“教师职业精神”大讨论和高层论坛,这一活动的举行不仅是对现阶段中国教师的职业精神建设进行调研和讨论,同时对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也是起到一种社会引导的作用。
   2.以行为建设实践师德建设
   当社会的导向确立后,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实施这种理念是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力图从团体行为建设和个人行为建设两个途径来践行教师教育专业的师德建设。
   (1)以团队行为建设实践师德建设的规范性和自觉性
   英国当代教育家哈格里夫斯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在教育教学中,师德建设依附于以上四种形式而存在。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以团队行为建设为主体,而且以人为合作为主要方式,系、教研室、课程群、教学团队、学术梯队等等,都是人为合作的存在形式,以上述形式为载体开展师德建设,可操作性强,积极有效。
   开展适合专业特点的师德建设活动,积极营造师德建设氛围,发挥活动载体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教育专业可以教书育人活动为师德建设的窗口,从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言传身教、知识更新、教学能力等不同方面深入挖掘师德师表的内涵,从不同侧面展示教师的的奉献精神,规范师德建设的方向和标准。
   建立评选优秀的鼓励机制,形成符合教师职业特点、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风尚,促进师德建设的良性循环。设立不同渠道、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激励措施,如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优秀党员、骨干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发挥优秀和骨干的先进作用,以优势群体带动整个团体的文化建设,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传承教师文化建设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师德体系。
   加强非正式团队建设,通过课题研究、课程建设等形式促进自然合作的自觉形成,创设交流合作机会。以爱岗敬业为原则,以严谨治学、为人师表为基本要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等教学基本建设,创造良好的师德环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工作实践中,按照师德的基本内容,努力强化师德意识,实践师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
   (2)以个人行为建设实践师德建设的个性和多样性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这是对教师在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方面建立的高层次准则。
   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将外在的教育内化为个人思想道德素质还需要注重自我塑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谁要是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不能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崇尚师德、乐于奉献是教师的内涵,也是教师的努力方向,它是一种人格魅力,这是职业境界的塑造。
   文化底蕴塑造依靠教学内容的丰厚和教育智慧的积累,其中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在教育智慧的表现中尤为明显。教师的个性、知识、才能、感情、意志都对学生产生作用,《礼记·学记》中言“亲其师、而信其道”,揭示了“亲与信”之间的关系,这是对教育规律精辟的阐述和高度科学的概括。孔子是注意对学生的个体意识的培养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是主张人独立自由发展。他的“因材施教”、“启发式”,也都是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个体意识的。
   教师教育专业应提倡“教学民主、百花齐放”的教风,鼓励大学课堂教学风格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可以充分尊重教师选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的自主权。特别是青年教师处于一个个性时代,知识结构新,受传统观念束缚小,自身个性鲜明,从而为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可能。
   新加坡著名华裔教育家严元章先生认为,教育的宗旨就是育人与育才两大责任,教师应切实负起传道授业的光荣职责,注重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肩负起提高民族素质的责任,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曾洁珍.我国现行师德规范的缺失与重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6).
   [4]秦小红.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刍议[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5]刘超良,唐东阳.高校教师师德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
  
   ※ 基金项目 本论文是辽宁省“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中、朝、韩三国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的研究论文。
  
   张芳,辽东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师教育专业师德建设对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