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50

[ 丁文健 文选 ]   

“登门槛”效应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的应用

◇ 丁文健

   内容摘要: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才有可能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语文个性化阅读就需要学生发挥“登门槛”效应从达成小得目标逐渐到达成更大的目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感知 领悟 质疑
  
   个性的彰显并非一蹴而就的,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只有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才有可能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语文个性化阅读就需要学生发挥“登门槛”效应,从达成小的目标逐渐到达成更大的目标。
   一.感知:知人论世,联系背景
   任何文本来源于生活,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化,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作品的创作是文学活动的起点,“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所以任何文本是一定社会现实和生活经历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
   学生个性化阅读需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想一想社会生活怎样被反映进作品中,时代精神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得到体现的。学生把作品内容和时代精神、作家本身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才能在把握作品主题时不至于出现大的偏差。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学生个性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也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
   二.领悟:切己省察,参悟旨意
   作家朱大可曾如此叙述自己的阅读体验:“识读就是自我携带着全部生存气味和印记进入话语世界,对它进行清洗,然后在它里面居住下来,并且最终转换成它里面和一棵树、一个纹饰、一种记号和一片尘土。”只有经过体验,学生才能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已无关的言语材料变为自己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自身的生命存在。学生个性化阅读需唤醒以往生活体验,强化心灵参与,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切己省察、感悟文本并逐步加深阅读体验,激荡情感的涟漪,催生智慧的火花。
   宋代陆九渊也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学生个性化阅读不妨注意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分析、品味,以进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寻觅,从而参悟旨意。诗歌有诗眼,散文有文眼,小说有线索,戏剧有动作,把关键词语读活,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其中的关键词便是“卷”和“飞”,细读之后,激发想象,使人仿佛看到劲风席卷大地,雪花随风狂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激荡在耳际的风吼雪嘶的声音。如此领悟,学生加深对塞外雪景的感受。通过想象,领悟,作品的情感会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田,犹如百川汇大海,从而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层次。
   三.质疑:审视反思,大胆质疑
   古人云:“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之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个性化阅读学生要大胆质疑,不断发问,提倡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朱熹《朱子语录》有这样一段话:“读书。须是看着他那缝罅处,方寻得道理透彻。若不见得缝罅,无由入得。看见缝罅时,络自开开。”学生可以从文本外部结构入手,如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重点段等;也可关注文本内部层次,如结构、语言、主题、表达方式等;文学作品还可以从人物形象、意象、叙述角度、表现手法、作品风格等角度深入其空白点、矛盾处质疑。学生借此把思考引向深入,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以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审视反思。学生会在质疑中激起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这样,学生个性阅读的创造力便能得到最好的锻炼,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个性化阅读强调尊重学生的再创造,但切不可操之过急,对任何文本都进行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阅读。任何个性化阅读都应该从文本出发,符合文本的实际,在做此活动时一定要掌握循序渐进的过程。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学生个性化阅读应发挥“登门槛”效应,遵循感知、领悟、质疑的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
  
   丁文健,江苏扬州邗江区运西中学教师。

“登门槛”效应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