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98

[ 方舟 文选 ]   

我眼中的鲁迅

◇ 方舟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也无法理解那些文字的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力量。等到年纪稍长,渐渐对鲁迅的生平有了了解,也有幸读到鲁迅先生一些更为深刻的作品。从这时起,我开始试着寻找那些文字背后的意义,开始思考他这一生究竟在呐喊什么。
   抱着这样的态度,我翻开了那篇有着里程碑意义的《狂人日记》。不得不承认,对于我来说,这的确是篇很难理解的文章,狂人的疯言狂语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合逻辑,甚至有些荒谬。于是借助一些文学鉴赏的书籍,我才得以慢慢体味到其中的寓意。整篇看完,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鲁迅先生是如此的尖刻,也只有他,会将那个时代的扭曲以及人性的丑陋赤裸裸的呈现出来。“‘从来如此,便对么?’‘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当时的人是麻木的,而鲁迅憎恨这种麻木。没有人敢跳出来反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宁愿忍气吞声的活着,也不愿做一个异类。“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鲁迅是痛苦的,他反对封建传统,而自己又深陷其中。在这种无奈的困境中,他只有寄希望于孩子,虽然希望似乎并不大,但他还是毅然地将眼睛转向孩子。
   读完这篇半个多世纪前的文章,我的脑子里却浮现出当今社会的情景。年轻人总是能看到社会丑陋的一面,他们极力宣泄着自己的愤慨和不满,然而满腹牢骚最终只是一种情绪的发泄。于是人们赐予他们一个头衔“愤青”。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单凭民众很难彻底改变社会的阴暗。然而,现在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正面的引导,这样,当代人的呐喊就不仅仅只是一种声音,它可以演变为一种力量,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还有一篇不得不提的文章——《阿Q正传》。鲁迅先生旨在通过这篇文章批判国人的劣根性,从而引起大众的反思。而他在文章里所揭示的一条条人性的弱点,至今仍存在于中国人的骨子里。它们是:保守性,虚伪性,欺软怕硬,盲目自大,幸灾乐祸,投机取巧,麻木愚蠢,卑鄙懦弱等等。谈及创作目的,鲁迅说,“是要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但是我不禁在想,每一个阅读阿Q的人,都把自己当成看客,一边看着文章里揭示的劣根性,一边细数身边人的种种劣习,然后点头称道,夸赞鲁迅总结的多么深刻多么到位。但是很少有人反思自己。苏格兰思想家Carlyle曾说:“The population of England is twenty millions,mostly fools.”每个英国人都对这句话津津乐道,因为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个例外。如同阿Q一样,每个中国人都认为阿Q身上包含了除自己以外所有中国人的劣根性。这的确很可笑,即使是在当今时代,这个笑话依然在延续。一条丑陋的新闻往往能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人们对这样的负面新闻持有极大的兴趣并报以很高的关注度。一时间,大众的焦点都集中在此。可笑的是,人们一边在茶余饭后聊着这件事,一边不断的批判:这简直是太荒谬了,为什么这样的事要被关注?而媒体也在一边持续报道这些丑陋,一边发稿斥责大众的负面关注度。近些年的“艳照门”事件和“小月月”事件便是很好的例子。所以,其实每个人都是阿Q。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的作品,里边收录了他儿时的一些旧事。那些旧事,有的十分美好,有的却让他童年的天空变得凄暗。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让我看到另一个鲁迅。“不必说碧绿的菜洼,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毛泽东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的确,鲁迅先生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硬朗的形象,他不畏强权,敢于批判丑陋,与其他作家斗嘴皮子……然而,在这篇文章中,那些对于童年记忆的细致的描写,反映了他刚硬外表下细腻的心思。我想,当鲁迅先生叼着烟斗,坐在窗前回忆童年的时候,一定是他人生中最轻松的时刻。
   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这几句描写看似平淡,然而我认为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鲁迅先生的内心非常的强大。他一生光明磊落,无所畏惧,所以他的笑是最真实的笑,是明朗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
   最近看到一些对鲁迅进行评价的话语。有人说,我们把鲁迅高估了,还有人说,鲁迅也有不少缺点……诸如此类。是的,也许鲁迅并不完美,也许他不一定配得上头上的光环。可是在我看来,鲁迅早已被看着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象征。人们对他的热爱体现的是内心的一种信仰和追求,而不仅仅是推崇他这个人。我想,在今天鲁迅仍被当做民族魂,至少说明中国人的内心还有信仰。
  
   方舟,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学生。

我眼中的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