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34

[ 司永 文选 ]   

例谈初中贬官文学作品的教学

◇ 司永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文人贬官的古诗文作品。针对这种作品,我们怎样准确的把握这些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从而恰当预设教学呢?本文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关键词:贬官文学 诵读 课眼
  
   文人贬官是我国封建社会不曾间断的现象,这些文人在政治上失意后,因个人心态与遭际的不同,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刻、独特的感悟体验,他们的心灵世界更加敏感、丰富,情动于心,情不自禁,为情造文,形成了独具一格,灿烂夺目的贬官文学。贬官文学,因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语文教材中编选了不少这样的古诗文作品。那么怎样依据贬官文学的特点,准确把握这些古诗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恰当预设教学呢?
   一.要重视诵读
   贬官士人仕途遭受挫折,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超脱于世、感伤于怀、抗争、幽寂、孤愤、豁达是他们作品的主旋律,这些用心、用情之作的教学当然离不开诵读。诵读即用声音去感受文气,诠释文本的内涵。诵读以其声情兼备的独特的方式,唤醒平面的文本,复苏立体的灵魂,创造性地再现作品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性情,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诵读在这些作品的教学中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以教学贬官文学应先引导学生触摸文气、体悟文势、感知文法,再精准、投入地诵读,在学生与文本之间,通过诵读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等景象画面的意境,触摸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感知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及集记事、写景和议论为一体的别开生面、独步古今的写法,让诵读真正成为解文意、入情境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要知人论世
   贬官文学的发展,有其现实成因、思想成因和文化成因,但是,“文变染乎世情”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贬官文学无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因此研究贬官文学应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去研究,才能把握贬官文学的精髓和本质。同样,如果要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贬官文学世界那一段段鲜活的心路历程,就要“知人论世”,就要联系作品的时代环境、人文背景,引导学生去把握作品的内涵,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说,贬官文学作家时代背景之类的知识,永远是我们教学时不能遗漏的。只是我们平时的教学注意到知人论世、引人背景的重要性,而没有注意到背景介入及引入方式的选择性、恰当性。事实上,精当的取舍内容、恰当地选择方式、有机地介入背景,是在为我们的教学蓄势,为深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厚度,生成文本价值,开掘引水之渠。例如教学《小石潭记》时,不要过早地引入或介绍作品时带出柳宗元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家遭变故悲苦忧郁的背景,在赏景探情引导学生体会柳宗元为什么感情会有一个由“乐”到“凄”的过程时,学生会有类似于“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的回答,在我看来,这些不是理解肤浅回答苍白,就是有贴标签之嫌,此时,若再引入柳宗元的身世介绍、永州经历等背景,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再去感“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凄”品“乐”,触景悟情,学生会悟出柳宗元深沉厚重的抑郁悲伤和孤苦无奈,
   三.要巧设课眼
   仅从贬官文学作品教学的角度,笔者认为,我们在注意以上所述内容的同时,还要在充分解读作品的基础上,巧设“课眼”,寻找藉以切入、突破文本的“抓手”,“课眼”就是根据文本的精髓所在或者关键之处而设置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课眼可以是文眼、诗眼,可以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可以是文本中的一个片段,也可以是处理教材的一种方法手段。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们可以以“闲人”为课眼设计教学,也可以以创设情境的教材处理方法为主线,结合文本创设“寻友赏月”、“庭下月色”、“月夜抒怀”三个情境,在情境中适时引入苏轼的“乌台诗案”背景和张怀民的相关资料,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或语言描述,或咬文嚼字体会,或感同身受心灵表达,这样,承天寺的那轮明月、苏轼的那贬谪“闲人”形象就会诗意般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总之,贬官文学的教学不能离开字词句的理解,不能忽视各种形式的诵读,不能抛开时代背景,更要寻课眼巧妙预设,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剖析思路,体会意境,感受情感,让一篇篇贬官文学的精魂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司永,江苏省沛县第五中学教师。

例谈初中贬官文学作品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