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国已经成为新闻出版大国。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新闻出版产业与全球范围内的新闻出版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出版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正在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
关键词:新闻出版产业 体制改革 新闻出版大国 新闻出版强国
一.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出版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出版业改革作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规模和能力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出版大国。(一)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和出版能力持续快速增长。截止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业出版规模已达到年发行报纸1,937种、期刊9,851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已有涵盖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等类型的出版单位1,259个,其中包括图书出版单位579家,音像出版单位380家,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250家;此外,全国各种经营模式的企业已达12万余家,其销售网点16.1万个。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已突破1万亿元。自2001年起,我国日报年出版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首位,年均出版量多达440亿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报业市场;除了日报出版外,我国年均图书出版品种27.57万种,总销售额1,456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年均总产值5,746亿元,位居世界第三;数字出版部分虽然起步较晚,但其总产值也已达到年均750亿元,且保持了每年50%以上的增长速度。以上数据足以证明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二)新闻出版产业体系结构和布局不断调整、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我国新闻出版业逐渐与国际接轨,形成了更加完善、规范的产业结构,其发行范围囊括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和数字出版六大类主流新闻出版媒体。同时还对出版、印刷、复制、发行、教育、科研、出版物资供应、版权贸易和代理、出版物进出口等多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优化了原有的产业体系。(三)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推动新型市场主体的形成。目前,全国30个省级新华书店系统共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企改制,走上了市场竞争之路;包括地方出版社、高校出版社、中央各单位各部门出版社在内的经营性出版社基本转制成企业;组建了一批地方出版集团,其中有4家出版集团资产超百亿元,改变了市场主体缺位的状况。我国新闻出版行业内已有39家公司成功上市,传媒股已经逐渐在证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出版业“航空母舰”已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我国已组建49家报业集团,报纸发行量突破500亿份,稳居世界首位。世界报业协会公布的世界日报百强中,中国占了25席。(四)新闻出版产业依托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从我国出版业引入数字技术至今,全国范围内580家出版发行单位中已有90%开展了包括电子书、互联网出版、动漫游戏出版,手机出版、手机彩铃、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类别的数字出版业务。其中以电子书尤为突出,全国出版单位总计发行超过3,000万册,收入高达3亿元,且能够保持50%的年增长率。我国国产电子书,销售额超过了25亿元,数字出版业的总产值超过了800亿元。
二.中国还不是世界出版强国
虽然我国新闻出版业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从整体上与世界新闻出版强国相比,在发展规模、发展格局、发展方式、发展质量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中国还未跻身世界新闻出版强国行列。这些差距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新闻出版业整体规模较小,产值偏低。2005年,我国的全部纸介质媒体的广告经营额是几百亿人民币,而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同一年一个跨国媒体集团的总收入是几百亿美金。据测算,目前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还不足3%,而美国高达25%,日本达到20%。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出版业,2009 年,全国本行业实现总产出1.06 万亿元,仅占同期GDP的0.9%。这表明我国的新闻出版产业不仅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存在差距,而且其产值和规模也没有发展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的程度。(二)新闻出版业市场门类分割现象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虽然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作为我国文化事业主体之一的出版单位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完成转企改制工作,依附于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直接导致了这部分企业难以成为市场主体,严重影响了我国出版业改革工作的开展。(三)新闻出版业结构趋同严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我国新闻出版业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国家政策实现,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竞争意识和自主经营意识不强,从而导致了新闻出版企业出版物结构趋同,出版物相似、雷同现象严重,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创新不足,低水平重复严重,导致大量新闻出版产品生命周期短暂,难以流传下去和传播开来。(四)新闻出版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骨干人才。近10年来,我国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长很快,然而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问题。2009年,新闻出版总署共办理新闻报刊领域各类群众举报案件556件。其中,记者收受钱财,敲诈勒索案件76件。一号多刊多报,买卖刊号案件144件。十几家报纸因为刊发虚实报道被公开报道。至少有20名新闻记者为违法乱纪被法院判罪。新闻出版业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是缺少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型人才;二是缺少既懂出版专业知识,又熟练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三是缺少通晓数字出版技术的专业人才;四是缺少懂得出版生产规律和资本市场运作的金融人才。这些方面严重影响了我国迈向新闻出版大国的步伐。
三.中国应该成为世界新闻出版强国
随着“十二五”规划中对新闻出版工作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我国新闻出版业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积极的政策支持,这使中国有条件跻身世界新闻出版强国行列。(一)新闻出版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门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体制改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把涵盖新闻出版产业在内的相关文化产业提高到建国以来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的高度。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义,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二是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影响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日益增长,这都在无形中为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使得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出版业也赢得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绝佳时机。(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奠定了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群众基础。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文化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已经有能力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政府相关单位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如旨在培养民众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全民阅读工程等。随着相关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出台,新闻出版业成为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制度保障。“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新闻出版产业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要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要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这就要求新闻出版业在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共同发展,建立一批兼有专业化优势和技术化优势的新闻出版产业集群,加强“品牌”意识,力争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出版企业。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产品质量,扩展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阅读需求。要努力扭转我国新闻出版外贸出口逆差状况,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要初步构建起调控有力、监管到位、依法行政的行政管理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闻出版产业格局和一个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新闻出版开放格局,总体实现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
王可佳,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9级学生,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主编,主要研究新闻学与传播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