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76

[ 孟艳娟 文选 ]   

诸子作品中角色意识探微

◇ 孟艳娟

   内容摘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几篇文章出自《论语》《孟子》《荀子》《庄子》,文中都存在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现这种现象。对这些诸子大家作品中的所隐含的角色的分析,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入他们的世界。明确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有重要意义,不论从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启示。
   关键词:诸子作品 角色再现 角色意识 意义
  
   诸子散文反映着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而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选择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思想流派的作品:《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荀子》的《劝学》、《庄子》的《秋水》(节选)。我再次阅读这些经典的文章时,发现了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人物的思想在作品中的角色再现。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人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对这些诸子大家们作品中的所隐含的角色的分析,可以带领我们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走入他们的世界。
   一.诸子作品中的不同角色
   (一)孔孟作品中的理想角色
   孔子的时代,儒学提倡上至君王,下至草民,人应该使自己向一种理想人格趋近。孔子将之定义成为“君子”,所以孔子首先的角色是一位谦谦君子,因此才有了他在询问几位弟子的志向后,“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的表现。今时今日,谦逊淡定博学慎行的君子形象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始终被向往。“君子”是一群有着绝对精神力的人,从这种意义上看,孔子相信个人意志的力量胜于环境的影响力,因为在他的描述中,“君子”无所谓贫富职业境遇,他们从不慌张,从不刻意争取,永远只是物来则应随遇而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而一旦被委以大任,他们又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好。
   东方的读书人,总是怀有类似“劝世”的情结,所以孔子长久担当的真正角色是教育者。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春秋末期,面对诸侯征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曾做过一些官职,还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改良政治,实行“仁政”“为政以德”,从而建立起一个等级有序的理想社会,但他的主张在当时是行不通的。他晚年回乡,一面整理典籍、编修《春秋》,一面大规模开展教育事业,把他的政治主张、良苦用心全寄托在他的弟子身上。孔子相信,在他所教的若干好人之中,将要有若干位经过更多的训练和指导后,会成为更高一级的人才——君子。所以在《侍坐》一文中,孔子就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出现的。在“问志”后,几个学生的回答也有各自的角色,先看子路的回答: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自己的努力,三年大见成效。这种角色完全像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而子路就给自己定下了这么一个政治家形象。冉有的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将来当上一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外交部长——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礼服去参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礼赞。这三个人的理想所扮演的角色虽各有不同,但却体现了共同的一点,那就是积极从政,宣扬儒家思想,尽管最后曾皙所说与其他三人不同,他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有些像个隐士,但他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就是用儒家思想管理国家后呈现出的大同世界,这一点和孔子是不谋而合的,也是他毕生追求的。
   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有与孔子类似的经历,最后“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他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孟子》中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仁政”,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仍是一个把自己的理想化为了积极入仕、辅助君王管理国家的角色。
   (二)荀子作品中的生活角色
   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批判儒家学说,发扬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传统,虽属儒家,却与正统儒家有别,他大体继承孔孟学说,但并不墨守成规,善于变通,是一代通儒。《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这篇文章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议论,而是巧妙设喻,娓娓说理,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铺锦列绣,并且手法生动自然灵活,使得此文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传诵不衰。我们看此文,可以发现荀子在文中频频变换角色,一会儿是织染工,一会儿是木匠,一会儿登山,一会儿有骑马,不久又坐船渡河……尽管是比喻,但荀子却充分地发觉了生活中的宝藏,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此时的荀子是个普通人,远离政治,回归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得出道理,与孔孟比较起来,人们感到更多的是他的平易近人。
   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 ,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扮演那么多角色,选择那么多比喻,不厌其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可以说这些生活角色的再现是“社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共同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结果”(崔清田主编:《名学与辩学》)。《劝学》全文最后一段,荀子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意思是说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角色的多样和丰富不就是作者对完美的德行的追求吗?
   (三)庄子作品中的“非人”角色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对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作品《庄子》说理论证,文笔纵横恣肆,想象丰富奇特,大量运用寓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内容上已经远离尘世。所以从他的作品中会看到里面的主角是“非人”或梦幻中的自己,如《秋水》,而儒家作品中所呈现出的角色已经淡化甚至消解了。
   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并且都具有人的性情。《逍遥游》中凭风而徙的鲲鹏,目光短浅的蜩与学鸠、斥鴳,《外物篇》中困在车辙中急待救助的鲋鱼,等等,这些形象成了庄子阐明哲理的媒介,在庄子的散文中放出奇异的光彩,仿佛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灵魂。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庄子散文的形象体系中也占很大比例。《秋水》中的河伯在海神面前“望洋兴叹”,自愧不如;《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轻妙无比;彭祖这种形象和境界纯属臆造,却寄托了庄子逍遥游的理想,言虽玄虚,但意旨深远。
   庄子为了突出自己“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思想,虚构了一些奇怪的人物。支离疏其人“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貌甚丑陋,然避祸远害,能养其身,“终其天年”等等这些形象体现了庄子所推崇的“道”,所以才如此闪光。
   这些形象有的纯粹是虚构出来理想化的,有的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也有现实中的形象,但却被庄子加上了一些奇行异节,多是庄子思想的传声筒,具有概念化、类型化的特点,而不像真人了。综观《庄子》诸篇,其文皆以义理为骨髓,以形象为血肉。如果说,他的哲学思想是一条始终的线索,那么他设置的种种形象就是一颗颗明珠,构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角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庄子散文几乎是包罗万象。上下古今,无不令人叫绝。思想的野马,在无边无际的时空中自由驰骋,看似荒诞,实则有迹可寻。归结起来,庄子的思想始终围绕着“虚无”二字,所以他便运用了一系列的“非人”角色从不同侧面来予以发挥,形成了他那种似真似幻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诸子作品中的角色带给我们的启示
   角色意识是生物个体或团队根据自己的身份所折射出来的能够感知的特征总和以及相关的感知处理活动。具体到作品的角色意识则是指作者对自身角色地位、相应角色行为及其角色扮演的觉察、认识、理解与体验在作品中的再现。因此,首先作者要明确其社会地位、职业特点、工作职责、不同身份角色的定位及其价值;其次,作者要对自身角色实际行为及其结果进行认识、判断与情感体验,这样才能在其作品中让其所扮演的角色完整、生动地再现。明确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有何意义?我认为不论从做人还是做学问方面对我们都有所启示:
   1.知人论世。
   从人的社会性出发,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地位以及由此而规定的个体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看诸子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想,正所谓“文以载道”。因为他们就是通过作品中出现的不同角色来或明或暗地表述他们的主张、思想,从他们在文中对角色所倾注的情感、态度等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倾向进而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
   2.做人方面。
   角色行为是指个体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担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所处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角色行为。角色扮演恰当与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自己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的认知是否准确,对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取决于角色扮演者对角色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诸子作品中的角色行为和角色扮演则告诉我们生活中要做真实的自己,根据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力(即所具有的那些能导致他成功地、有效地扮演其角色的特质和方式)。既不自负也不自贱,有追求的人往往生活有明确目标的人,这样的人生更实在!
   3.学习指导。
   生活无处不语文,生活处处皆学问。认识角色,指导学习,是指个人了解和掌握角色的行为规范、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扮演该角色所需要的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一是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扮演该角色的责任和权利;二是在与他人的交互活动中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和模仿角色的态度和角色的情绪反应。
   诸子作品中的角色意识向我们透露的信息是: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做学问。像荀子的文章写得那么丰富多彩,我认为除了他有一支灵动的笔之外,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例如荀子的《劝学》中出现了那么多行业,一定与荀子的亲身经历有关,没有参与过这些劳动,凭空杜撰是不可能在写作时驾轻就熟、顺手拈来的,只有作者的切身体验才能给我们带来真实感。作为一位儒学大师,荀子并不是待在家里闭门造车,而是积极投入到生活中,让自己充当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让这些角色来磨练自己,丰富阅历,积累经验,提供素材。这些道理用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是我们要积极投入生活并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丰富起来、真实起来。二是写实与创新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论语》中循循善诱的师者到《庄子》中的“非人”角色,写实和创新的特点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例如庄子虚构了许许多多的具有人的性情动物、植物来为他的思想服务,思想是实,角色是虚,即使是真实的人物和历史的事实也被庄子加以渲染,并按自己的思想要求来表达意旨。这在先秦其它典籍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称为庄子的创造,这种创作突破了此前散文的纪实传统,善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综合、提炼、加工、概括,开创了新的更加艺术化、个性化的写实手法。我们的写作中如果在写实的基础上来点创新,是不是可以使文章更精彩?最后他们的文章告诉我们,不同的角色也决定了不同的风格,使之在作品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法来表达思想。孔子文如其人温文尔雅,孟子作品气势丰沛,荀子作品平易近人,庄子作品奇幻诡谲。在《侍坐》一文,几个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明自己的理想,有记叙,有描写;《寡人之于国也》把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劝学》中妙喻连连,生动有趣;《秋水》则是充满奇幻的想象,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我也由此告诉学生,如果你写作文的时候,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基本就能写出人物的个性了。写同学,写朋友,写亲戚,写邻居,一定要抓住他们的“角色特点”。比如说写邻居,不同修养、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在处理邻里关系时也是不同的。写老师也得注意,讲台上的老师是其“职业角色”,课下的老师是其“生活角色”。总之,写作中的角色应是鲜活的,寄托了作者思想的而不是符号、传声筒。
  
   参考文献:
   [1]冷宇.知识转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
   [2]赵宇红.远程教育教师角色冲突及调适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05期:86-88。
   [3]韦素玲.适应与超越:角色理论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06期:96-98。
  
   孟艳娟,湖北省襄阳市致远中学教师。

诸子作品中角色意识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