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43

[ 石晶 文选 ]   

浅谈语文的情感教学

◇ 石晶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情感 情境 真情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小学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那些美文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因此,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挖掘出创作者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之处还他们激昂,委婉之出还他们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句、修辞等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记得在上《麻雀》这篇课文时,我通过反复分析、钻研教材,觉得课文不只赞扬伟大的母爱,也赞扬父爱,赞扬亲情,赞扬博大的无私的爱,因此,我在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有的谈到母亲如何疼爱自己;父亲如何拼命攒钱;爷爷奶奶在严寒的冬天怎样为自己洗衣做饭……这时,我抓住时机,进一步拓展:是啊! 也许是因为血浓于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亲人之间像这样无私关爱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同样也有无私的关爱……学生受到启发,话题多了,从亲情到友情,从个人到集体,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大家畅所欲言,激情高涨,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领悟到这个世界都充满爱。
   二.创设情境,触发真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钱塘江大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当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由此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近课文,走近钱塘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感情朗读课文,引领体会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因此说“三分诗,七分读”。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内化成自己的情感。如《丰碑》一文悲壮感人,文中的军需处长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字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全文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在教学时我运用配乐为学生范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齐读,顿时高潮迭起。在学习将军神态、心理变化的几段时,则以自由读、齐读、引读等方式结合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领会将军的情感变化。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诵读,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无数的教学实践证明,忽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知识将是一片“散沙”,作为一个教育者,不掌握驾驭学生情感的技巧,不善于使用情感艺术,不可能是一个优秀教育实践者。“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语文教师要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唤起孩子心中真切的情感体验,去追求语文教学“如水中之盐,品之有味,寻之无迹”的理想境界!
  
   石晶,教师,现居河南汝南。

浅谈语文的情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