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我对作文的立意加强了三个注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注重即:注重作文教学的指导立意;注重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立意;注重在课外活动中贯彻立意。
关键词:指导 渗透 贯彻 作文立意
初中生平时作文中,立意不明确、不深刻的现象比较突出,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平时注重在作文教学、课文教学、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习立意,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作文教学的指导立意
我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立意出三个字:
1.“明”。初一上学期,我布置了一篇课堂作文《**见闻》,学生们有写家庭的、学校的、街道的等等,但大都没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我在全班评讲作文时就把立意的明确和不明确作一比较分析,启发学生写作文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而重在“为何写”上下功夫。如有个同学写《街道见闻》,选材是一个乡下小姑娘冒雨卖柿子。作者把女孩在雨中的外貌、言行观察很仔细,写的很生动,但除此之外没别的了。我告诉他这篇文章就事论事,没有明确的立意,并与他分析一些情节:小女孩卖柿子是为了交学费,小女孩的行为把“我”感动了,纷纷买柿子,慷慨解囊。这样作文立意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表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变化、人人都为希望工程献爱心的主题,使作文有了较明确的立意。
2.“真”。因初中生生活阅历浅,认识能力低,他们面对生活难免产生片面的模糊的认识,作文常常出现立意不真的问题。如我班有位同学学习作《团年》,内容是一家人焦急的等哥哥下班(春节在厂里值班)回家吃团年饭,这时电话铃声响了,说哥哥的腿被汽车压坏了,住进了医院。全家赶到了医院,方知哥哥下班走在人行道上,忽然有一个盲人横穿马路,恰好一辆汽车疾驶而来,他箭步冲上去,把盲人推开,自己的腿却被压坏了。作文到此戛然而止。应该说,文章选材较好,作者目的是要表现哥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舍己为人的品质。但这一立意未免带有偶然性,我引导他分析哥哥这样做的动机,原来哥哥一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经常帮助邻里做好事。作者用插叙的形式把这些内容补进作文,立意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3.“深”。有的学生作文有立意,也真实,但不深刻。如我班学生齐涛的习作《可敬的老师》,记叙他与班主任的一次谈话。这次谈话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不仅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激发他立志要当一名可敬的老师。他写作的动机是表现他立志的动力和泉源,命题很有意义,但立意却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经过引导、启发,他很快把在此事上获得的感受深化了。他在作文中写道:“是的,老师清贫,工作辛苦,但很有价值,他们与雕塑家一样,不过老师不是雕塑艺术品,而是塑造人类的灵魂。”这样主题就深刻了。
二.注重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立意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挖掘语文的深意,切记单纯传授知识。我在教学中通过读《最后一课》进行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教育;利用《荔枝蜜》、《社戏》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学了《七根火柴》、《谁最可爱的人》、《梅岭三章》,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俭以养德》、《记一辆车》则是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学习了《北京立交桥》、《挖芥菜》、《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方政策的英明,从而坚定改革信心。其次,注意把思想性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思想性强的文章,不仅全文有明确的深刻的中心,就是每一段、每句甚至每一个字都包含这中心。我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除了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立意,了解母亲勤劳质朴的品质外,还注重抓住文章的字、词、句、段让学生把握课文的立意。如全文记叙母亲动人的事件后写到:“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华人民共产党。”我让同学理解两个“忠”的含义多数同学都能正确理解,即深刻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体现了朱总司令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襟。
三.注重在课外活动中贯彻立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如不注意对学生引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我在课外做到:1.引导学生读好书,向他们推荐《离骚》、《西游记》、《牛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名篇名著,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在课外阅读中系统的安排“求知篇”、“勤学篇”、“爱国篇”等名言警句让学生选读,陶冶学生的情操。3.引导组织学生看好电影,如《火烧圆明园》、《焦裕禄》、《刘胡兰》等;看好电视,如中央推出的百部优秀电视剧、上海台拍的《东方小故事》等,净化学生的心灵。4.引导学生多看报纸、新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当前形势,并把获得的感受写成日记。
李疆,湖北枣阳市第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