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47

[ 刘兴伦 文选 ]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 刘兴伦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以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为主线,以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语感能力培养为支点,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阅读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阅读教学 语感
  
   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是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一条重要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虽然只在教材编写的建议里也承接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思想,但这对教师处理教材组织好教学同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语文教学牵涉的内容千头万绪,字词句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本文重点讨论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活动主线必须清晰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这个特点就表现在语文阅读这个实践活动上。语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它是我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主线,没有学生对文本充分有效的解读,没有学生与文本的深层的对话,交流互动就是一句空话,语文的体验、感悟、熏陶和积累就无法实现,语文课就会上得没有一点语文的味道。
   因此,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是语文阅读课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笔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阅读来设计教学,以学生的阅读来组织展开课堂教学,以学生的阅读来评价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潜移默化、熏陶、在阅读中积累,之后,又让学生利用所获得的体验、感悟、品味、熏陶以及教师的点拨展开进一步有效的阅读,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如此循环往复,环环紧扣,螺旋式上升。如:初读——感知;再读——以情(初读感知获得的情)入声;三读——以声传情;四读——声情并茂。
   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主线,还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归宿。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阅读意义的建构,实现阅读的个性化,提高教学效益,否则,教师以自己的讲解或者泛滥的讨论、表演、课件、拓展来代替这条主线,必然唱的是空城计。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必须突出
   这个重点,就是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目标,只能在阅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和基础上有机地完成。比如那些要求学生沉入重点段、关键词句的品味,本身就是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对课文阅读的深入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体验和感悟、熏陶,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在语文阅读能力的诸要素中,语感能力又是核心,是支点。语感能力是一个人快速、敏捷的感悟语言的能力。没有对语言媒介快速、敏捷的感悟能力,阅读将无法或者低效进行,并且,语感能力贯穿于听说读写诸种能力之中,所谓的“一气呵成”、“下笔如有神”,所谓的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就是良好语感能力的具体表现。
   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阅读中的积累养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一直主张和强调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对课文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咀嚼,对优美篇章的背诵。
   三.教师的调控、点拨,背景材料、课件的呈现,只是一种扶读的手段,要精当,适时,有效
   阅读、体验、感悟、熏陶、积累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一定要控制自己干预这个过程的欲望。我们的调控、点拨以及背景材料、课件的呈现,一定要在学生解读产生疑惑或者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表现为一种“扶”,而不是“牵”,是一种“启发”,而不是“包办替代”。这有点像市场经济,任凭市场摆布,就会产生华尔街式的经济危机,强化了政府的管制、调控,又会回到计划经济时代。
   教学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案,只能是一个教学的预案,课堂上是一群具有能动性和个性的人,教学时要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我们一方面不能照本宣科、刻舟求剑;另一方面又不能放羊式让学生游离于教学方向。这就像一架空中飞行的飞机,飞行的方向明确,可由于天气千变万化,允许飞机适度偏离航线,迂回前进。教案的设计和教学的实施,都要留下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可以张扬想象、可以生成。没有一点张力教学,缺乏生命的灵性,又怎么去张扬个性呢?
   牵与扶,启发与包办替代,度的拿捏,把握,是教学理念的问题,也是教学艺术的问题。
   总之,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如一篇优美的文章,充溢着灵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的教学改革,既要改革的勇气,也需要大浪淘沙坚守的勇气,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刘兴伦,贵州盘县教育局教研室教师。

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