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32

[ 吴晓红 文选 ]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 吴晓红

   内容摘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如何来指导学生会读?阅读的形式又有哪些呢?本文就这些问题谈些看法。
   关键词:读有所务 读思结合 精心指导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考试的指挥棒,把素质教育放到了首要位置。而语文教育也是如此,人们不再为某篇课文的重点章节、一个一个的字词去反复记忆、背诵,而是越来越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这里仅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
   一.怎样让学生会读
   1.读有所务
   做任何事若有的放矢则事半功倍,反之,不知此举为何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如此,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一般课文都比较长,学生若在没有任何要求目标的情况下去阅读一篇课文,则往往读完了全文而不知所以,因此在学生进行阅读前,教师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而要求又应由浅入深,才能使学生读有所务,读有所得。
   例如:《雨中登泰山》因生字、生词较多,有些句子比较长,且有不少文言句式。因此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读准认清生字词,并着重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泰山的哪些景物,这样达到熟悉了解课文的目的。这就是第一遍读;第二遍,要求学生追寻作者一行的游踪、写景角度,体会作者写作意图(随立足点变化,描写对象也不断变化),了解作者在游历中体验到一种什么样的特殊情趣,文章是怎样借“雨”组织材料推进层次的;第三遍,重点阅读课文第三、八段,即关于虎山水库及十八盘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状物写景的手法,用词的精当及以景传情的特色;第四遍,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阅读全文,再次体会作品写景抒情之妙。就这样一粗二细三精四全的读书要求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2.读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在语文学习中“读”这一细节也是如此,虽然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若不能开展思维活动,只是机械地读,就如小和尚念经,及至二遍三遍甚至四遍五遍下来,还是一无所获,“要求”也等于虚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更要及时检查学生读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思考;而对学生则应提倡鼓励他们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让读起到应有的作用,让学生真正会读。
   3.精心指导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习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这双向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领路人: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会读。中学语文课本常以单元为单位,而每单元前两篇作为讲读课文,不仅是因那些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更是学生学习的范本,教师对讲读课文的讲解分析、提问的角度、方法都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诱导作用,因此教者不仅要精心设计教法,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设问,如何解疑,并且让学生尝试着设疑提问。在此基础上将自学课文作为训练材料,让学生训练读的技能,在这过程中教者要有耐心,允许学生出现偏差、甚至失误,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摸索中学会读。
   二.读的形式
   1.就“读”的精细程度可分为“精读”、“略读”。
   “精读”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它不仅要求按照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还要求对文章的语句、段落和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略读”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方式,它与精读很不相同,它不是从前到后一字不漏地阅读而是着眼于通观大意,或专门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对于文中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常略去不看。
   2.就读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言,有齐读、单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表情朗读、借助音像设备朗读等等。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笔者教《群英会蒋干中计》这篇课文时,请四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课文中的人物的语言,学生那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总之,采取何种形式是由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材料和不同的阅读环境所决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愿每位教者都能恰当地使用“读”这一方式,每个学生能灵活地掌握读这一方法。
  
   吴晓红,江苏省响水县职业教育中心校教师。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