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14

[ 任伟栋 文选 ]   

文法与课境

◇ 任伟栋

   内容摘要:笔者以自己在《祭十二郎文》中的课堂教学为案例,分析了在语文教学中文法与课境的相通之处,并讨论了借文法阐释课境、入课境探文法需要把握的要点。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法 课境
  
   作文有法则,教课有境界。作文的法则首推立意,次见选材,末见谋篇;教学的境界首推文本材料的研究,次见教课重心的确立,末见课堂结构的设计。
   长于作文者,妙于立意,精于选材,巧于构思。立意高,则思想深邃,见解超群,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选材得当则能以少胜多,涵盖主题所要表达的深刻内蕴;构思巧则文章摇曳多姿,令阅读者赏心悦目。试读李白《敬亭山》、张溥《五人墓碑记》、冰心《谈生命》,阅读者自当拍案击节,叹为观止。
   长于教课者,精于文本材料的研究,妙于教课重心的确立,巧于课堂结构的布局。文本材料研究透彻,则教课取其所当取,舍其所当舍,补其所当补;教课重心确立得当,则课堂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结构布局巧妙,则师生和谐互动,波澜迭起,其乐融融。试捡《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于漪执教《小橘灯》、钱梦龙执教《愚公移山》即可得其神韵。
   作文者,情动而辞发,教课者,披文以入情。提出“课境”,旨在摒弃支离破碎之教学,追求具有完整艺术效果之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境界。有境界,则课堂教学完整;有境界,则课堂教学有了乐趣;有境界,则教师学生文本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借文法类比课境,是因为文法与课境实在有诸多相通之处。
   以下就《祭十二郎文》一课的教学作具体说明。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的一种文体。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韩愈,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有“韩昌黎”、“韩侍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其作品集有《韩昌黎文集》。
   韩愈三岁丧父母,靠兄嫂抚养成人。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据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了解祭文的基本特征,重点是体会课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难点体会课文抒发感情表达方式。整个教学的流程沿用笔者“诱导探究——精妙点评——创新表达”的模式展开。
   第一课时的定位就是让学生进入氛围,能在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中整体感知课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苏轼的一段评议:“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一个是《古文观止》的评论:“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有了这两个角度的切入,那么本节课以下的教学内容如诵读正音、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梳理、体会文章流露出的各种情感等就能在浓厚的兴趣中展开。
   第二课时主要是师生互动,对文本的精妙予以体会。可用四个问题带动全节课的教学。
   ①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阅读了,这篇课文读后最突出的感受或者最打动我们内心的是什么?学生:哀悼十二郎的真挚的痛惜感情(教师板书)。
   ②这个痛惜之情和怀念之情是全文的基本内容,那么作者是怎样切入点出主旨的呢?学生:开篇“衔哀致诚”(教师板书)。
   ③那么围绕“衔哀致诚”这条情感线索从那几个方面表达?重点是这一个问题,可让学生探究、划分结构,小组互议后师生共同订正。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叔侄情深。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未),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④现在我们再来探究这篇文章这么感人那么在抒发感情上有怎样的特点?这个问题是难点,可通过师生共议来明确。
   首先在琐细叙事中抒情(具体在一大段)。不幸家庭凸现两人关系非同寻常;三别三会如在昨日记忆非常清晰。这里可以延伸比较《记念刘和珍君》第三节中作者叙述与刘和珍交往的细节让学生体会内容不同但笔法相似。
   其次极力渲染矛盾心理抒情(具体二大段)。“三邪”,“三也”(不愿相信),“三乎”(虽不愿相信可事实俱在的矛盾心理),“五矣”(不得不相信的无奈),“一抑”(死因的探究),“二其”(死期的不明确)。这里可以延伸比较《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中作者听到刘和珍死难噩耗时连用六个虚词极写“信”与“疑”中宁可信其无不能信其有的反复曲折的矛盾心理。
   第三哭老成同哭自己结合在一起(具体三大段)。这里可延伸比较诸葛亮《吊周瑜文》诸葛亮祭文打动东吴将士的原因,其立意重在“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
   除了上边说的三种抒情方式外,从整篇上看,作者还采用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好像死者没有死,正在听作者讲话,作者当面问十二郎,当面核实情况,反反复复,絮絮叨叨,越读越打动人,成为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种评价,确实再恰当不过了。
   全课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创新表达”,要求学生写篇怀念亲友的短文,要有真情。
   总之这篇课文的教学基本上反映了笔者课堂教学借文法阐释课境、入课境探文法的基本观点,课文的钻研及教学大致把握住了三点。
   一.信息的筛选及补充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关韩愈的基本材料课本注释中有介绍,但是要进行筛选,有些可以介绍,有些大可不必介绍,有的则需要补充。在介绍韩愈时,可以补充苏轼写的韩文公墓志铭中的一句话:“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及苏轼对《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的综合评价。由于课文的抒情方式很独特,而与此类似的的文章中的节段也可补充进来,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与刘和珍交往的片断以及听到刘和珍死难噩耗时期的那种心理矛盾,《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祭奠周瑜的那段文章。补充相关的文章节段可以增加课堂的容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重心的确立及切入
   这篇课文,笔者将教课的重心确立在课文抒情方式的理解上。这样确立重心,能契合全篇的教学,化繁琐为简约,统领全篇的教学。在新课切入的时候,注意自然过渡,将前面学习过的课文联系在一起,做到温故而启新;在第二节课切入的时候,注意前后的联系,做到气脉连贯,呼应有致。
   三.布局的设计及展开
   总体的思路是延续笔者“诱导探究---精妙点评---创新表达”教学创意,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的连贯以及完整。诱导学生探究,探究中埋伏教师点拨的关键问题,教师点拨时引导学生将思考的问题延伸到纵深。
   总之,将教师个人的人生体验投入到文本的演绎中,在文本的演绎中,揣摩作者的文思,启迪学生的思维,铸造学生的人格,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上成各课时相对独立全篇看绝对完整的课,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上乘境界。
  
   任伟栋,甘肃静宁一中教师。

文法与课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