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改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但定神一想,却越来越多地远离或淡化了语文应有的味道。文章倡导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重回朴素,落实读、品、写、说,还原语文本来的味道。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 语文味道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记贾府的茄子:……刘姥姥觉得“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想知道“是什么法子弄的”。凤姐告知:“……摘下新茄包儿,去尽皮和瓤,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合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各色果子都切成丁儿,用鸡汤煨干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茄子吃到这个份儿上,配料多于主料,配角大于主角,哪里还有茄子的味道?
语文课是为学生精心烹制的“美味大餐”。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是不是也像贾府的“茄子”——玄妙繁复的导入,华丽冗长的过渡,机械无效的练习,热闹无序的表演,花哨陆离的课件演示,泛滥肤浅的问答,空洞无力的说教……离语言文字很远,离学生的感悟体验甚遥。语文课异化为活动课、表演课、思想品德课等等,哪里还有语文的味道?
如何烹出原汁原味的茄子?白水煮上,稍加作料即可——最简单,最原始的方法,也许就是最有效的。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回归朴素的原点,才能直指语文教学本质,凸显浓浓的语文本味。
一.“读”出语文味
文字是有生命的,每一个词语都是舞蹈的精灵,它以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意蕴和饱满的情感召唤着我们,因此,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潜心会文、动情诵读。学习语言文字就是要“读”占鳌头: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朗读,默读,诵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在各种方式的读中亲近语言文字。很多的文本语言就是无声的图画,例如:“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江边……这些语言文字会勾连起学生头脑中有关送别的记忆,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引导学生把自己放入文章中,与作者融为一体,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如临其境。用心去读的结果就是完成文字与图像的转换,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产生出相应的画面,实现语言形象建构——读出形象。我们的课文富含情感,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及其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同时也借作者之口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情感。有的文本语言蕴含哲理,如:《鞋匠的儿子》、《山谷中的谜底》、《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等等,读这样的文字,学生的思想浸润着智慧,心灵得到震撼,灵魂得以重塑——读出智慧。语言不仅仅是声音的流动,更是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的传递。在反复地朗读,动情地诵读中习得语言——读出方法。俗话说“熟读成诵”,教师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每个词都读活了,读出画面来了,优词佳句、精彩段落熟读成诵了,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布了漫天的云,还愁不下雨吗?
二.“品”出语文味
课文是语言文字的载体,抓住了文本语言,就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文本中最能体现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品质,揭示事物规律,凸现事件中心的关键词句上,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从篇章的整体着眼,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只有这样,才能品出词语的内涵、意蕴、“言语背后的东西”。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言语的声音,辨别它的色彩,掂量它的分量,触摸它的“温度”,把它摆在整体之中,感悟、内化它的“言”和“意”。
例如,《姥姥的剪纸》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深情地写道:“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和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段文字教学中,学生们将“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解读得淋漓尽致:“…是乡亲们对姥姥剪纸的啧啧赞叹声;我仿佛看见姥姥的白发和她慈祥的笑脸;作者是在怀念对‘我’关心爱护的姥姥;读懂了姥姥对我的良苦用心…”
学生之所以能透过词语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得益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激发,真正的精彩是引导学生“透过这如画的梦境,读出作者的思绪”,使学生顺着教师手指的方向,抓住了具有张力的词语含英咀华,投入地倾听文本的声音,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形象。
三.“写”出语文味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更好的表达,表达出读文后的体验感悟,而“写”是重要的表达方式。针对文本解读的写:学生初读课文,留下初步印象,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归纳,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写”,进行抽象概括。如学习叙事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用三两句话写出故事的内容。学生读文后,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连贯的话写出来。细读课文时,进行批注式阅读,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让学生抓住那些“令你心动”的词、句,静下心来,思考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写?并把感受写下来,这种写是一种理解和感悟,是让学生将阅读后的收获转化为外显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生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和思想,形成敏于发现的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潜心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句,自悟自得,课文中的语言、情感就会在学生心中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他们自己的基础文化、思想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针对语言表达的写:语文教学不仅要思考作者“写什么”,更要学习作者“怎么写”。我们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经典范文,是最重要的习作范本,因此,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进行语言形式的探索。首先,精彩之处仿一仿。茅盾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例如,《金蝉脱壳》中描写脱壳过程,一连串动词的使用,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写出它们活动或变化过程,这就是活学活用。许多文章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这样“仿一仿”能使孩子们汲取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表述方式,形成语言能力;其次,空白之处补一补。许多文章如同国画一样,存有留白。这些留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正好放飞学生思绪。例如,《孔子游春》“……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省略号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展开想象尽情地抒发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喜爱,得意又得言。
四.“说”出语文味
语文课堂离不开“说”,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解读,以及读文后的感受、情感抒发等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说”要有先期的“想”,即对内部语言进行组织。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在学生对文本有了整体感悟之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写的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你们说,是爸爸爱妈妈多一点?还是妈妈爱爸爸多一点?为了证明你的观点,用事实说话,找到证据后,把自己的见解有条有理有据地说清楚。”这块“石头”投下去之后,学生再次钻进了课文中,圈圈划划,写写说说。经过一番潜心研读,学生从对话中完成了对“细节”这一感念的建构,对“爱”的理解以及对美好事物认同与赞美。“说”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思考的过程、表达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说”交流思想,共享读书收获。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精神的升华,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本意是说,“文”意即会写,语文教学切不可忘记该学科的真正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文的味道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根本所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紧扣语文要义,彰显语文个性,回归原生态教学,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认真地阅读,反复地品味,入情入境地感悟,在师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动态的语言交流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语文智慧,这样的课堂才能弥漫着语文的本真味道。
郭静,教师,现居江苏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