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2期 ID: 151929

[ 李红 文选 ]   

模糊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意境构架

◇ 李红

   内容摘要:模糊教学方法就是在不影响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学重点以及到达预定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诱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闪现出它特有的魅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此谈谈模糊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意境的构架。
   关键词:模糊教学法 教育意境 教学思路
  
   “模糊”一词自古有之。不过模糊的妙用,不知起自何时。但作为一种现象,模糊是一种客观存在。如遇到难题,既不说办,也不说不办,只说“回去研究研究”。确是模糊的令人无话可说。然而,模糊又具有有限性。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在1965年就提出了“弗晰集合”(模糊集合的理论),这个理论使我们在辩证地认识客观事物的明晰性和模糊性关系中大大前进了一步。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的模糊现象,比如,有人说,新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本身就是模糊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何谓正确?能够正确书写,正确使用?(其中包括符号、规范、语法、句法、章法等正确使用),实际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不到,但又不能允许“不正确”,这其间岂不就有允许多少之妙?这也全在于灵犀一点。
   汉语言文字自身具有表音和表意的功能,使得汉语言内涵深邃,意象幽缈。文学作品的语言更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锤炼,作品中形象的清晰、明朗往往离不开语言的特殊组合(语法、修辞、表达方式、结构安排、情感抒发等等)。面对这种特殊的组合,就产生了语义的多义和模糊。因而语文教学中在使用直观、明确的现代媒体教学手段同时,不能忽视模糊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作用。
   何谓模糊教学手段?即“模糊教学方法”,就是在不影响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教学重点以及到达预定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诱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闪现出它特有的魅力,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种附丽着模糊构成的明晰。一扫刻板、僵化乏味的模式,使教师、学生、教学三位合一,构建起认识过程的三维,使教学达到一种至美的境界:“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犹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的清风”。教师通过自己的气质、秉赋、灵感和才华,充分调适“两主”的机制,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即“……创造某种意境氛围和格调——境;表露某种情感、情绪、情趣——情;传递某种意念、思想、观点、法则——意;培养某种应用操作实践能力——能;进行某种习惯、方法技巧的指导——法。……”(吕志范《一个老教师的话》)
   模糊教法在课堂教学三维结构中的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哲学家培根说过:“蚂蚁在于简单的堆积材料,蜘蛛在于毫无创造的构建新体系,而真正的哲学家应该像蜜蜂一样,在花圃和田野里采撷材料,由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将其改造和变化。”教学过程同样如此,教师首先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学预设,钻研教材,在自己的心中绘制教学的蓝图。那就不是简单的进行A、B、C、D选项的精心推敲与设计,也不是机械地对教材的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组合,亦不是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量化;而是善于抓三点“制高点”、“诱发点”、“发散点”及要点、重点、难点。以自己的慧眼发现课文中“似是而非”模糊处,“计墨当白”的空白处,“以一当十”的凝练处,“语微旨隐”的含蓄处,“戛然而止”的结尾处。在教学之前创造一个知识的宽宏框架,把握“三点五处”指点教学。所以有人说教师的教学是追求“刻意感觉的无意化”的过程,是有意和无意的结合,是创意与随意的统一,是教材思路向教师思路的转化的过程。这个认知过程,带有一定的预见性,这恰是教学过程中利用模糊去拓展知识涵盖面的先决条件。
   这是一个模糊中透露明晰的教学前境的构架过程。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样的典范。我们以小说教学为例:小说以它复杂的情节,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深刻地主题而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长期以来小说教学束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一谈起小说教学,现学生弹奏的无非是环境、情节、人物三部曲,象进行马拉松,但如抓三点,给学生支撑起认知框架,留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小说教学就不一样了。鲁迅的《祝》只需提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情况就不同了,学生经过阅读、讨论、思考悟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发展过程:丽春之日——没了丈夫;孟春之日——被迫改嫁;暮春之日——死了孩子;迎春之日——一命归天。鲁迅特意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春天发生,具有深邃的象征意义。这是新颖别致的问题,它串起了课文的诗句、结构、内容、思想,引导着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地审美把握和美学评判。再如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教学,可以抓住葛朗台这个人物的性格中变与不变的总特征,两张表格:一是葛朗台太太在病中对葛朗台和女儿的不同态度;二是葛朗台对妻子和女儿的不同态度。学生在这个融综合性、对比性、层次性为一体的练习中,掀开了罩在守财奴脸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深刻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其次是教师思路向学生思路的转化过程。乌申斯基说:“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的灵气,充足的教育机智是学生进入境界的指路明灯,这个思路转化不是将自己的思路刻板、教条地迫使学生钻进去,而是将自己的思路虚化于教学之中,通过语言的张力和教学内容的延展,让自己的思路产生磁性效应,产生知识的纵深感和广阔感,让他们自觉进入角色:
   1.领引,吟诵,创设情境。
   情绪的激发是上好一节好课的首要条件,只有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所以老师首先要进行课堂情境创设,创设一个美的氛围,统摄课堂,唤起学生求知的原动力。教师要善于“领引”,“引”的出,“引”的巧。方纪的《三峡之秋》是一篇写景散文,文章中写景的顺序、景物的特征、描写的方法非常明显、突出。学生容易把握。怎样将文章教出新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呢?教师必须紧紧扣住“三峡”和“秋”两词大做文章,比较法是简便易行又彰显事物本质特征的有效方法。可以这样进行领引:”虽然我们没有去过三峡,但三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自古文人多入峡,入峡必登白帝城,必定吟诗作赋,这似乎是他们的一种定例,因为这里有雄险的瞿塘峡,挺秀的巫峡,幽美的西陵峡;是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是楚之头,蜀之尾;有古战场有美丽的神话等等,怎不使人游目骋怀,流连咏叹,以至引航高歌?但这里不论是郦道元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抑或是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全是满目凄凉景,抒发的都是伤时感世之情。那么作者笔下的三峡的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呢?”,然后吟诵,配乐视图,感动视听,形成文学形象。只短短几句话,却使得普通的语句扩展生成一幅有声有色,牵情动绪而且波涛汹涌,节奏强烈的鲜明的艺术画面和情境。这是教师的主动设置而又隐含另一种不可言传,但可达意的具有对比性的秀丽、壮美、静谧的三峡秋日的美妙图景。激发学生感受、体验、欲求、憧憬以及种种微妙、独特的情绪,让他们在领略三峡秋日热烈成熟的气息的同时,由于作者观景的起伏心境产生共鸣,使情境交融,让学生的脑海中产生一个美的集合,在美的氛围中受到美的熏陶。
   2.点拨、揣摩,穿越语言屏蔽区。
   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刻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意思。”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犹如人的语言一样是有“内部平面”和“表达平面”之分的。语言屏蔽区指的是内部平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穿越文章中的语言屏障,挖掘藏匿和隐遁的意义即“弦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意义进行准确、全面、透彻把握,使教学达到一个崭新辉煌之境,那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玩味揣摩。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月夜飞渡;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平静之中的不平静的心境;莫泊桑《项链》结尾的巧置;曹禺《雷雨》中“雷雨”的妙用等等不管是语言,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线索设置,思想表达,在不同文体中都有生发之笔,有品味之处,只要教师抓住这些熠熠闪光之处,适时加以点拨,丰富和扩充学生思维联想的空间,使他们更有深度和广度去领会和把握作品内在的情境、情感和情味。这正如马拉美所说:“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作家伏尔泰所主张“最乏味的艺术就是把话说尽”。这同样也是课堂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点拨和揣摩是增强欣赏力度和深度的最有力手段。孙犁在《荷花淀》中为我们塑造了水生嫂这位美丽、纯朴、勤劳的妇女形象,但文章一开始并未作任何肖像描写,只是展现皎洁月光,干净的院落,女人象坐在洁白的雪地上,又象坐在一片皎洁的云彩上,周围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微风中飘来阵阵的荷香。一组朦胧模糊的景象明晰地展现主人公美丽的面庞。朱自清《绿》中说绿像“丹青”、像“明油”、像“碧玉”、像十二、三岁的小姑娘。都不是能用具体、明确的语言能够向学生准确描绘的,只有在点拨、揣摩中去感悟绿的勃勃生命力。抓住特殊语境中特殊语言的组合创造奇妙的教学境界。
   3.浸润、拓展、超越时空。
   教师运用模糊手段,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只要点拨到位必能达到“某一东西懂一切,一切东西懂一点”的悠悠境界。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杜甫的作品就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每一时期的作品风格,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学习鲁迅的《呐喊自序》必要联系《狂人日记》、《药》等等。使悲、喜、哀、叹、连成一片,知识技能成为一体,形成知识系列。这就是浸润的效果。通过浸润拓展必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和高扬,整个内心世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强调学生要准确地运用概念,明确地表达思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不要忘记精确与模糊是对立统一的,突出其中一方面是不符合辩证法的。卓越的模糊教法的运用,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背景下往往能收到比常规教学手段更好的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情感悟感什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哪儿来等等,具体说来都是抓住语言的模糊性,运用模糊理论,挖掘文章的模糊美,拓展知识、技能的涵盖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立体的认知框架,使课堂教学与知识传授真正达到共时效应与历时效应相一致,使知识、技能、智力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色彩缤纷的美妙的立体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徜徉,课堂教学的青春才能永驻。
  
   李红,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模糊教学法与语文教学意境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