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诗人往往善于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内心或欣喜,或苦闷,或哀凉的心情。写乐景抒哀情,乐与哀对比,乐景与哀情的矛盾,将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本文就杜甫《春望》的教学分析,另选其相类诗作,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
关键词:借景抒情 乐景 哀
《春望》写于756年,即杜甫被安使叛军俘获到长安的第二年。诗人春望,疮痍满目;感时恨别,情怀悲怆。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写哀愁,可从两种角度加以品析。
一是移情于景,写乐景不能为哀情欣赏。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同境遇的人,对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审美态度。“一个沉溺在痛苦中的心灵,美对他不起什么作用”(法国哲学家库申《论美》)。诗人以花鸟拟人,移情于景,哀情生哀景,“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所以,花鸟虽为娱人之物,但诗人观之,似乎花也“溅泪”,鸟也“惊心”。而这样的哀景又生哀情,此所谓情景相生。故景物虽美,却不能为哀情欣赏,其中也就蕴含了深沉的愁绪。
二是触景生情,写乐景为哀情所厌憎。有时哀情过甚,美景还可能令人产生厌憎情绪。杜甫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抱负,而多重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安史叛乱,万方多难,壮志难酬,国愁家难,交织一身。因而,此时的花鸟美景与诗人的哀情愁绪格格不入,以致触景而生发厌憎情绪。春色明媚,春光如画,反而更觉徒增伤悲;花开鸟鸣,物竞自由,而人事不预,反而更觉亲人离散,身心困顿;万物争春,欣欣向荣,这又反而深感山河破碎,国势飘摇,人生衰老。诗人犹言,何以在“我”感时恨别之际,花儿偏偏开得这么明艳,鸟儿偏偏叫得这么动听,而让人“溅泪”,令人“心惊”?“溅”,状泪流之涌,“惊”,摹震撼之巨,厌憎之中饱含着深哀巨痛,而又蕴藉含蓄。这样品味的角度虽然不同,但“乐景写哀”的本质是完全相通的。
乐景写哀哀愈深,言之有尽意无穷。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身际遭遇,杜甫的诗中常常表现乐景与哀情的审美矛盾,以和谐融洽的景象,将深沉积郁的哀愁,对比、反衬得更加突出,更加含蓄,更加深邃。这也是古典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春望》教学中,可选择杜甫的相类诗作,结合特定背景,引导学生有机拓展,深入领悟,提高鉴赏能力。乐景写哀大致有三种情况,现分别举例并品析如下:
1.写乐景不为哀情所欣赏
天地景物对人并没有厚此薄彼之分,当人处于哀愁伤感时,往往景色虽美,却似乎非“我”所有,而无心欣赏,令人感到十分遗憾。这样的感受可以把哀情表达得深沉含蓄。如《日暮》:
牛羊下来久, 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 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 何须花烬繁。
这首诗写于767年,杜甫流寓夔州瀼西。颔联“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晚风凉爽,明月皎洁,瀼西山川,明丽如画;然而,这里却非故园。只因羁旅天涯,漂泊无定,忧国思家,诗人的心境与明丽的乐景不相和谐,因而无心欣赏。“自”,蕴含着十分的遗憾;“非”,渗透着满腹的惆怅。该联深蕴着无可奈何的乡愁旅思。
再如《忆弟二首》(其二):
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
人稀吾不到,兵在见何由。
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
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
且喜河南定,不问邺城围。
百战今谁在,三年望汝归。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
断绝人烟久,东西消息稀。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只因安史战乱还在进行,兄弟天各一方,不得相见,更不能同归故园,欣赏故园春日的花鸟美景。“花自发”、“鸟还飞”,寓意花鸟各得其所,而人事不预。由于担忧其弟安危,内心充满着孤独、失落和伤感,所以记忆中的故园春景虽美,却总觉得已经和自己了无相干,引不起丝毫的欣赏意念。
2.写乐景为哀情所厌憎
诗人的哀情愁绪与美景不相和谐,有时不但无心欣赏,还会感到格格不入,甚至生发厌憎情绪。这种审美感受,更能表达哀愁的深沉积郁。
如《送路六侍御入朝》: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这首诗作于763年春。前一年,杜甫避乱而流寓梓州。可至今,各种激化的社会矛盾并未真正解决,动乱时局仍未平息。“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桃花红,柳絮白,春色明媚,景象怡人;但诗人却反而感到“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这只因为迟暮飘零,感时恨别,苍凉满怀,难以自遣,而对景伤情。在诗人眼中,这些美景好像故意与自己作对,更增添了愁绪,因而对桃柳产生了“不分”、“生憎”之感,憎其“无赖”、“触忤”。
再如《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首诗写于764年春,正是吐蕃攻陷长安的第二年,皇帝离京逃难,诗人客居成都,因国家多难,忧伤不已。“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面对近楼繁花春色,不仅无心欣赏,反而更加黯然悲伤。
3.写乐景为哀情作反衬
诗人还常常渲染良辰美景的和谐气氛,从反面渲染、烘托哀愁沉郁的心情。如《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此诗为769春诗人由岳阳往长沙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诗篇反映了极度矛盾痛苦的思想感情。首联写南行途中的春江景色。春水方生,桃花夹岸,锦浪浮天;碧波荡漾,云帆一片,枫树成林。诗人描绘出一幅美妙迷人的自然图景,渲染出生意盎然、欢乐明快的氛围。然而,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年老且病,前途渺茫;虽仍忠心一片,希冀报效朝廷,而一生苦吟,未见知音,壮志终成空悲切。诗人正是以乐景描写创造出的和谐氛围,反衬悲凉凄楚而难以遣怀的心境,令人怆然泣涕。
再如《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绘出了一幅令人目迷神夺的的风景画。漫江碧波,水鸟翎白,掠翅江面;山青欲滴,花红似火,绮靡灿烂。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碧白相映生辉;一个“欲”字,以拟人化手法,把青山之花朵写得摇曳多姿,青红互为竞丽。江、山、花、鸟四景,碧、青、红、白四色,景象清新绚丽,令人赏心悦目。
春末夏初的景色,可谓美矣,然而岁月荏苒,“今春看又过”, 却不知“何日是归年”。诗人渲染客观氛围的和谐融洽,反衬乡思之愁的深沉积郁,更令人感受到漂泊离乱的无限感伤,而别具韵致。
古典诗歌教学,就一些基本的表达技巧,适度展开联读拓展,可以丰富学生经典作品的语言积累,帮助学生感悟言语规律,同时从中习得语感。
徐德湖,江苏省兴化楚水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