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50

[ 洪季平 文选 ]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浅探

◇ 洪季平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诗人和优美诗篇,对我们修性养身、陶冶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从它的发展渊源、个性特点、特有的意境美三个方面对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做一些有益探索,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人那种爱祖国、爱自然生活的淳朴感情,以此陶冶情操,提高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努力去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
  关键词:山水田园诗 渊源 个性 意境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也有数千年灿烂的文化。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诗歌是秀丽的奇葩。像一切文学艺术一样,诗歌来自于社会生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形象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诗歌有它汩汩不竭的源,也有它脉络错综的流。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经历了附庸于其他诗歌、渐趋独立、形成流派、兴起发展的过程。今天,我们追寻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探讨它的特色,欣赏它留给我们的意境美,无论是思想性方面还是艺术性方面,都会给我们于一定的教益。
  一.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更确切地说,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所以,诗歌的起源就跟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和山水田园风光构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
  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自陶渊明归耕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
  南朝的乐府民歌中,单纯写田园劳动的并不多,且都与汉乐府《陌上桑》相似,在劳动生活中渗入了对爱情的描写。此类如《采桑度》、《拔蒲》、《长干行》等都是。其实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中用于表现爱情主题的载体,“采莲”,“弄莲”等劳动场景,不也是可以归入田园生活诗的范畴么?写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诗,北朝民歌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便是一例。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佛老思想的提倡,隐逸思想的流行,我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又一次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代表诗人是孟浩然和王维等。他们都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著称,艺术风格也较接近,因此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至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一生大半是在漫游中度过,长期深入的游览和观察,使他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壮丽优美山河的诗篇,其中许多写景诗是写山画水的千古绝唱。
  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发展,当首推“中兴四大诗人”。他们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较大成就。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随着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词、曲等)的兴起,诗歌自唐代以后,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作为诗歌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自南宋以后也就少有发展了,虽然它的细流至今不息。
  纵观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可以看到,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它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兴盛发达,或又如涓涓细流,脉脉不绝。它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也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对劳动生活的审美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山水田园诗反映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特色也越鲜明。
  二.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个性特点
  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大致追溯了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及其产生发展的一些历史原因,现在再来看看它在兴起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个性特点。这里我们试就陶渊明、王维、范成大等诗人的一些作品进行相对的比较。同是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的诗篇,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包括社会制度、地域)的不同和主观经历、思想观念的不同,自然形成了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诗的个性特征。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便有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他的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自然和美好,与喧嚣的黑暗尘世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纯朴生活的热爱及对污浊现实的憎恶。陶渊明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当数《桃花源诗》。“如果说其他田园诗是现实农村生活的客观描绘,《桃花源诗》则是理想农业社会的彩色油画。千百年来,它震憾过无数读者的心弦,启发人们思索美好的未来”[1]。诗中描绘了没有君主,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由平等的生活,虽然在当时社会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乱中广大人民向往和平安乐生活的强烈愿望。
  从小接受儒家、老庄的思想,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的转变,是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主观因素,而独特的南方自然地域景色,特定的社会环境,又是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客观因素。可以说,是以上两种因素使山水田园诗从附庸于其他诗歌(用作起兴)的地位到独立于诗歌领域中,成为了一个诗歌的文学流派,陶渊明也成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2]。
  处在盛唐这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顶峰时期的诗人王维,使他成为名家的也是山水田园诗。但较之陶渊明,王维田园诗有很大不同。王维没有像陶渊明那样的全心归隐、躬耕劳作的亲身体验,所以王维田园诗所描绘的田家乐趣,与封建时代的农村真实生活情景有很大的距离。诗人是站在士大夫阶级超然的立场上来赞美田园景色的,其寄寓的归隐愿望,也不过是个人的一种消极情绪。其中一些作品,如《鹿柴》、《竹里馆》等,都有一种独特的清幽孤冷的意境,使人“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3],表现的感情极为空虚寂寞,有很浓的禅意。因此,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思想意义和个人情感来说,跟陶渊明有了较大的区别。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典山水田园诗既有其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的共性,又会因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状况、地域环境的不同,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基础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各异的个性,使得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面貌,表现出了精彩纷呈的意境美。
  三.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4]。美是诗的本质,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三者中,审美功能因为“美”是特性和本质,而成为诗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同一切诗歌美的特性一样,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也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新颖性等美的特征,为我们创造了多方位多立面的意境美。
  第一,歌颂了大自然的美,崇尚自然的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充满神话色彩的激流飞瀑。而“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则更写出了黄河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雄壮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螟》),明月,清泉,修竹,碧莲,呈现给我们的是多么幽静,多么美的自然。
  第二,表现了诗人理想化的社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或许当首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歌形象生动,描绘出了一个桑林茂密,修竹摇曳,豆麦丰稔的农村景象,更写出了春华秋实,没有苛捐杂税的理想境界。虽然,这是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但正因如此,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三,歌颂了农民的劳动,歌颂了劳动人民的真挚感情。“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妇姑相唤沐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都写出了农民辛勤的劳动。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为生活而辛勤劳作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出了农民的关心和相互的感情。这真实地道出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人际间的感情,淳朴民风的可亲可爱。这些诗,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世俗的批判,对美好人际关系的追求。
  所以我们说,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诗人们对美的发现和追求,给我们留下了多角度的意境美。
  我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记录下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历史的脚印;又因为地域、历史环境和诗人主观因素的不同,表现出了丰富的个性特征,异彩纷呈;同一切诗歌一样,它又表现出了自然与人的意境美。
  今天,我们学习古典山水田园诗的优秀篇章,无疑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历史,感受古人那种爱祖国爱自然生活的感情。以此陶冶情操,提高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弘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去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
  
  注释:
  [1]钟优民《陶渊明论集》。
  [2]钟嵘《诗品》。
  [3]胡应麟《诗薮》。
  [4]《罗丹艺术论》。
  
  参考文献:
  1.张建业《中国诗歌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12月北京第一版)
  2.谢文利《诗歌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10月北京第一版)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洪季平,江苏职业联合学院徐州财经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全国财经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有数十篇文章公开发表。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