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性散文。作品取材于家庭小事,表达方式近乎完全是平淡质朴的叙述,鲜有直接的情感抒发。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语文教材多次更新的保留篇目,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其字里行间渗透着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情感,这是作品能够绽放无穷魅力的源泉。
关键词:《背影》 情感 艺术价值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纪实性散文。作品取材于家庭小事,表达方式近乎完全是平淡质朴的叙述,鲜有直接的情感抒发。但在朴实的文字之下,蕴涵着浓浓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种感情是人间至情,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语文教材多次更新的保留篇目,主要原因之一也就在于其字里行间渗透着父子之间真挚感人的情感,这是作品能够绽放无穷魅力的源泉。如果把《背影》的行文比成一条河流,探讨它的情感流淌旅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1.情感蓄积。优秀作品总要在开头先做好铺垫,蓄足情感,以待后发。《背影》于开篇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一句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然后就极力为营造感情氛围而蓄势:父亲赋闲,冬日奔丧,满院狼籍,变卖还亏,借钱完丧,光景惨淡……这些叙述好像只是一般的背景交代,其实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暗淡环境和悲凉气氛,预先为作品涂抹了一层灰暗的底色。父亲送“我”到浦口车站时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是文章描述的重点,但作者并不直奔主题,而是不厌其烦的述说其它事情,诸如父亲因忙,说定不送“我”去车站,且已再三嘱托过“熟识的茶房”,“我”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显然父亲亲自送子已没多大必要,但父亲最后还是在“我”再三劝阻下决定送“我”。这些叙述似乎与背影无多大关系,实际上正是这些琐碎的小事,流淌着父亲的殷殷爱意。读者的情感也在这种氛围中被唤起,自然而然的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
2.情感倾泻。有了前文的铺垫与烘托,情感之流终至于“背影”这一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物的出现而一倾而下。这种真挚而灼热的情感倾泻集中在作者的两次流泪上。文章着重通过细致勾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来宣泄情感。作者在这里先作外貌描写,然后是动作描写,并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绘父亲爬月台的情形,用自己的情感反应来烘托父亲的背影。父亲是上了年纪的人,又是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起来该多么艰难呀!“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到这种举步维艰攀爬困难却又义无反顾的背影,作为儿子怎能不为之感动,不为之情不自禁而潸然泪下呢?情感之激流汹涌澎湃,不可阻挡。对父亲买回橘子后的描写,只有两个简单的动作(“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和两句简单的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却渗透着父亲那无比真挚而深沉的爱。看着父亲分别后混入人群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次流泪,其情感内涵就更加丰富了:为父亲的挚爱亲情感动得情不自已;一旦与父亲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的前程艰难,又分外悲悯、辛酸。读到此处,相信广大读者也一定会拨动心灵的琴弦,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3.情感回旋。如果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工笔实写,那么文章最后一段展信,于泪光中又“看见”的父亲背影,则是意想中的“背影”。读到父亲在信中说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大去之期不远矣”,作者不仅泪如泉涌,含着眼泪想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好处,便又想到了父亲的背影。这时的背影依然是“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但已不单单是买橘背影的再现,更是晚年父亲凄凉的缩影。这个“背影”既体现了父亲的仁慈挚爱,又寄托了儿子对父亲的深切思念。父子之情在这里交融汇合,回旋盘桓,如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至此,读者对父亲的人格形象也了然于心。
阅读这篇作品,体验作者的感情流程,总有一种“千言万语总关情”之感觉。清代诗人沈德潜说:“情真,语不雕琢而自工。”正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使作品文质兼美,生动感人。
余松涛,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