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21

[ 张金虎 文选 ]   

高考作文探究

◇ 张金虎

  内容摘要:高考作文是社会各界一致关注的焦点,从高考作文的命题、题材,考生的答卷情况到折射出的诸多现实问题,本文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通过对全国和各省、直辖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及案例分析,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关键词:高考作文 语文教育 改革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1]。它既是规范语言文字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2]。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高中语文教育的成败,尤其是写作教育的成败,对受教育者的人生理念和创新意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高考作文,是对所有考生写作水平的检阅,也是当今社会各界津津乐道的话题。高考作文的命题、阅卷和各种写作案例,都能够反映出中学教育模式和风格的变迁。不管是得多于失,还是失大于得,都值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去探究。
  
  一.高考作文的命题
  
  高考作文的命题经历了原先的全国统一命题,到现在由各省和直辖市命题的阶段。命题的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以主旋律为重的形式逐渐过渡到了题材和体裁基本不限的形式,这也为考生的取材立意提供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50年代高考作文命题的典型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70年代恢复高考后,基本上还是“心中有话向党说”的形式,到了90年代,例如1998年的“战胜脆弱”,2000年之后,就陆续出现了“才与非才”、“愿景”这样较有新意的题材。总的来说,在命题方面有以下几个变化[3]:
  (1)命题形式的明显趋向是开放与封闭的结合,即“既有限制性,又有灵活性”,既秉承了正面、积极向上的命题风格,又体现出不拘一格的显著特征。例如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人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大多数都是著名的文学正面形象,体现了限制性的特征;人物形象的跨越从国内到国外,从古代到近现代,从古典文学到近代文学,又充分体现了灵活性的特征。
  (2)作文内容上,充分展现了现实意义(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寄喻特征、教化特征和辩证特征。2008年四川省的高考作文“坚强”,恰是以“汶川大地震”为现实背景;再例如2008年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就带有教化和辩证的浓厚色彩。
  (3)考查方式则趋向于对多种文体、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作文能力的考查,注意检验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议论文是当年的主要作文体裁,例证法、引证法、摆事实、讲道理,三段论的写作风格至今记忆犹新,这也往往是成文千篇一律的直接原因。近些年来,就灵活性和广泛性而言,高考作文的文体可以是散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其中也可以穿插诗歌和古文等片段,体现了很好的综合程度。
  当然,高考作文的命题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不是真的“问题”还有待商榷。例如北京市的高考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众所周知来源于台湾歌手张韶涵的经典歌曲《隐形的翅膀》,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励志歌曲,同时也道出了命题者的主旨。但是有研究者担心有些考生没有听过这首歌曲,如此一来对这些考生不太公正。江西的高考命题“以兽兽事件为中心写议论文”也有可能对某些学生造成障碍。
  还有199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战胜脆弱”,是一篇记叙文。想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非是攻克难关、挑战疾病之类的事情!但是许多专家认为,此题过大过宏观,难不成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衣食无忧,当真能像“还珠格格”那般,有那么多的风起云涌和惊心动魄?“脆弱”一词,何来之有?即便有,亦是牵强附凿罢了。
  以上的观点不一定十分正确,但也值得命题专家和教育者们去探究与借鉴。
  
  二.高考作文的零分与满分
  
  如果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家最关注的无非就是金牌榜,甚至银牌获得者都无人问津。原先的高考作文也是如此,社会聚焦点都在满分者的答卷上。到了近几年,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大家在关注满分作文的同时,也把目光聚集在了那些零分作文身上,而且这种关注趋势相比于满分作文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七月酷暑,街头报刊随手便能翻到高考满分作文的范例,这些满分作文无不凸显了新生代高三学生的想象力和知识储备层次。暂且不论其引经据典、慷慨抒怀的能力,也不论其驾驭文字、润色修辞的才华,单从其取材立意的多样性、复杂性及胆大程度而言,便足以令人叹为观止。
  2010年陕西某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中有个片段“他们怀疑我、否定我的时候,是我最痛苦的时候。遇到白骨精时,我撂挑子离开就不是因为那妖怪太厉害,而是因为师父不相信我。”再看2010年浙江某高考满分作文“角色转换”的一个段落“如果八十岁老太迷上熏眼妆,白首老伯爱上电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组建“丁克家庭”,世界会变成怎般的光怪陆离?对于这些类似新潮的“文化”,我们要坚决说不!文化反哺,哺的千万不能是三鹿!”这两篇论文皆是以嬉皮的语调和丰富的联想折服了阅卷老师,尤其是浙江的那篇,还具有很强的写实和讽刺意味。
  再来看湖北某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样深邃的一个主题,也衍生出四篇满分作文,非常有意思的是,恰好可将其分为温情、博爱、高贵、风雅四个版本。
  可见,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只要你的大脑善于思考,只要你的双手勤于耕耘,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广袤大地,茫茫宇宙,万事万物均可撷之入文,成为金榜之冠。
  当然,剑有双刃,思维立意一旦广阔,考生的成文则如雨后春笋般参差不齐。“标新立异”并非“始作俑者”,“刁钻离奇”却是“司空见惯”,流氓侃政治、野史话英雄,婚外情、三角恋,吸毒、腐败,各色主题跃然于纸上,无所谓“针砭时弊”之嫌,更何惧“哗众取宠”之意?只是如此成熟复杂、深刻离奇的文字从一簇看似稚嫩的笔端流出,竟成延绵不绝之势,未免让人过于震撼了!难以界定这是文化意识流的进步还是退步,因此作为旁观者的阅卷教师,在窥探这华美辞藻、犀利言词后隐约的形骸放浪时只能大笔一挥,零蛋。
  正如某年陕西的高考零分作文“香蕉皮决定香蕉的大小”描写到“在这里,香蕉皮就是环境,香蕉肉就是鱼。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香蕉的香蕉肉比香蕉皮还要大。这是环境的约束,也是生命的规律”,何其无聊哉。
  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也同样闹出了令人尴尬的一面“尊敬的出题老师,我实事求是的对你说:你的题目让我很纠结,纠结!纠结到蛋疼!蛋疼你明白吗?这也是一种时尚。”
  北京某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之‘北京房价’”,从农民、工人、公务员、撰稿人、妓女、抢劫犯到商人,每一类人对于房价的看法和买卖作者都做了一番翔实且愤懑的评论。虽然过于浮夸不羁,但是却也折射出了残酷的现实。
  再有一例是安徽某零分作文“弯道超越”中叙述到“交警拦你的时候,该跑就得跑,因为自己的钱包比别人的面子更重要。够800字了,不写了。祝阅卷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令人无语凝噎。
  可见,这些零分作者并非无才无能,如此令人惊诧的大作,却也不得不引人深思。
  
  三.高考作文所反映出的教育弊端
  
  (1)不良的社会习气在侵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通过高考作文来开展所谓的“批判主义”。许多人对高考零分作文津津乐道,并在互联网上大为炒作,崇尚污言秽语,追逐消极阴暗。许多考生便有意无意地去迎合这种畸形的社会心态,陶醉于自我放逐和堕落的怪圈。这说明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待这种社会特殊现象,如果教育者再不诚惶诚恐,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2)《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83.3%的人承认上学时写过撒谎作文。一个班上40多个孩子有30多个写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贩或小偷,其中26个同学承认自己是瞎编的。由此看,在现行教育模式下,与其说是作文,不如说是在“造文”或“编文”更为恰当。很多高考作文,?于平淡中呈“锋芒”,恁是市井之说,亦能妆点得绘声绘色、精彩纷呈,个个都是“大手笔”。但是其更近乎于白话“八股文”,除了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外,确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这些作文并未被扣上“才疏学浅”的帽子,反而在阅卷老师手中屡战屡胜,分数高得让人“望尘莫及”。
  例如某高考高分作文中写到“我是一只独舞独唱的小老鼠,拖着残肢,留下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然后,哭泣,带着对梦想死亡的恐惧。带着满身的伤痕和心灵的空洞,我回来了,开始重新打造自己的舞台。”明显缺少实实在在地、血肉丰满的描写,作者显然在无病呻吟。
  (3)许多高考作文命题很好,例如2010年全国卷:餐桌,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有鱼吃还捉老鼠?”题目寓意于“会捉老鼠的猫才是好猫”,是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挖苦,鼓励年轻人不应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中,应当居安思危,发愤图强。但是有许多考生的答卷便极力赞成吃鱼不捉老鼠,且不论其文笔如何,已现其慵懒迷惘的一面,缺乏正确的人生追求。
  再例如2009年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站在____门口?。有的考生拟了“站在空门门口?”的题目,其中描写到“如果冷静的推射入网,那他是德甲球员;如果发力抽射,那他是英超球员;如果在对方后卫的干扰下侧身凌空抽射入网,那他是意甲球员;如果这个时侯还选择死角射入球门,那他是西甲球员。”内容空洞不说,?在如此重要的考试中如此糊涂答卷,这还不是社会责任感缺失,无法正确认识人生目标的表现么?
  以上存在的问题,当痛定思痛,更需要广大的中学语文教育者不停的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吴保华.试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教育误区[D].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作文教学应由“封闭”走向“开放”[EB/OL].http://yxzxx.jre.net.cn/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491,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
  
  张金虎,江苏省高港专业学校讲师。

高考作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