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55

  

探析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

◇ 梅洪舟 范晓玲

  内容摘要:本文以《道德经》中的句子进行佐证,从四个方面来阐释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2.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强调和谐意识,与人为善;3.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强调节制物欲,调整期望值;4.知和处下,以柔胜刚——强调虚静恬淡,调整心态;5.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调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
  关键词:道家思想 道德经 心理咨询
  
  我国的心理咨询是“舶来品”,它的起步与发展是从学习、移植、改良和借鉴西方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方法开始的,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底蕴长达五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能否在心理咨询中将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身上,并行之有效呢?笔者认为一种心理理论和方法只能适用于产生本理论和方法的文化背景中成长的人。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主要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和道是两种本土的宗教哲学。儒所坚持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所坚持的却是“自然、无为、无名、无妄”;儒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圣人人格,而道的最高理想人格则是真人人格;儒是一种入世哲学,而道是一种出世哲学。林语堂先生曾说过:“道家……在世事离乱时能为中国人分忧解愁……当肉体经受磨难时,道家学说给中国人的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道家总是与遁世绝欲,幽隐山林, 崇尚田园生活,修心养身,抛弃一切俗念等思想联系在一起。”[1]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笔者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更适合中国本土的心理咨询,值得加以充分提炼和运用。
  1.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强调洞明世事,认识规律
  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受到不可抵挡的紧张刺激和缺乏应付能力。一些人由于缺乏认识能力,不知道生活现实的严酷性,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应付紧张刺激的有效方式,就会表现出一些过度焦虑、过度抑郁、悲愤沮丧或者采取一些无效的行为,甚至不由自主地无理恐怖等。这些神经症的典型症状,会殃及原本健康的躯体,催患身心疾病。治疗这些心理疾病,行为疗法或许有用,但要根治或预防的话,必须提高认知水平,教导他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这在道家思想里有特别丰富深刻的阐述。
  道家思想中对人生处世的主张里,老子崇尚“静”,提倡“无为”,并“顺从自然”。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2]第三十七章),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无为”是与“妄为”的对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天地孕育万物,使万物欣欣向荣,这是自然现象,并非天地具有特别的意志。顺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就会强迫蛮干,揠苗助长。
  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抱朴守真”的思想原则启发我们,对外应该审时度势,豁达大度,兼容并蓄,接纳他人,不因为身处逆境而垂头丧气,烦躁不安;对内应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量力而行,因性而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主观条件强作妄为,不勉强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不对自己求全责备。这无疑帮助个体以豁达的态度对待挫折,对待他人,保持人际和谐,维护身心健康。
  2.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强调和谐意识,与人为善
  利而不害,是指只做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做危害自己、他人与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要尽力而为,且不争名利,不与人攀比,不嫉贤妒能,这样就可大大改善人际关系,与人相安无事。所以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八十一章)。道家主张慈让不争,但这种不争,不单纯是消极退让,更是一种基于对自然和社会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辨证智慧。老子认为,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德经》第十章)。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建立功业。老子的不争,是基于利己与利人、先人与成己的辨证统一关系而提出来的。这种思想对搞好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老子告诫人们,与人交往以采取仁的态度为善,言谈以守信为善,为政以清平为善,做事以量力而行为善,行动以合乎时宜为善。正因为什么也不争,所以也就不会有什么过失。只有“为人”、“予人”,才会令行为主体感到精神上的充实和愉快,形成一个更利于个体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相反,惟利是图,惟我独尊,则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故吸收道家人生智慧,能帮助我们更明智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心态平和,协调人我,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
  3.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强调节制物欲,调整期望值
  人要生存和发展,有欲望无可厚非,但道家认为欲海难填,因此要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利、地位、权势的疯狂追夺。人要制定力所能及、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的奋斗目标,不过多安排任务,对人对己不过于苛刻,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道家“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主张对调节心理障碍亦有积极的意义。这一主张的核心是节制物欲和感官享乐之欲或其他卑劣之欲,而不是抑制高尚欲望或健康欲望,因为后者处在理性和德性的指引下,不会放纵无度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出物欲膨胀导致严重后果,“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九章写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家告诉人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要求人们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对人对己不作过高的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这是心理自我调适的最好方法之一。
  4.知和处下,以柔胜刚——强调虚静恬淡,调整心态
  老子的微妙思想之一便是“知和处下,以柔胜刚”。这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或者“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明,道家守柔处弱的思想,是一种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但老子所说的柔弱,不是衰弱,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状态。正如《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和《道德经》第二十四章所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家的思想说明,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不同而和,兼容并蓄;不言自明,不战而胜。从心理咨询和心理调节的角度来看,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老子以水为例,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人们都知道滴水石穿的道理,说明守柔更优于执刚,因为守柔是一种平和安静的状态,而执刚则往往使人逞强好斗,激化矛盾,增添很多无谓的烦恼,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
  道家在心理自卫技术方面,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冷静地仔细观察事物的演变,然后通过周密的思维,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这是正确面对现实的明智之举。只有这种认识上的高瞻远瞩,才能处变不惊,处危不乱,从根本上保持自我的心理平衡,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道家思想就是这样主张从根本上提高人的心理自卫能力的。
  5.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强调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这样写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来看,作为心理治疗常用的认知领悟疗法,就是通过谈话,进行精神分析,帮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不正常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认识到其危害性,找到问题的症结,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来治愈由于自我意识水平不高而引起的一些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性瘾症等功能性神经症。而道家哲理的“自知”、“自胜”比“知人”、“胜人”更重要,更难以做到。“知人者”明智,但真正明智的是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并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面对焦虑而不是消极地躲避焦虑,承认生活本来就充满着紧张的刺激,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实践中尝试、总结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战胜困难,战胜自己,这就是“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深刻含义。
  老子的思想或许跟社会现实有点脱节,在实际生活里显得消极,在思考上有点空玄,但对心理咨询来说,也就是由于其特异的超脱思想与哲学态度,可对某种求医者有特别的辅导作用。特别是过分追求自我欲望或成就而无法脱离现实束缚,心身憔悴的人,运用老子的思想协助他们去体会人生,获得领悟,自然有特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中国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子墨,尔夫.道德经通解[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1.
  
  梅洪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范晓玲,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探析道家思想对心理咨询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