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04

[ 白家棚 文选 ]   

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减负中的作用

◇ 白家棚

  内容摘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以此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情感价值的作用,才能促使学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发生积极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减轻课后的学业负担,强化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 减负
  
  减负增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热爱生活,对教育事业有永不枯竭的激情,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把握所教学科的整体和细节,才能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质。情感教育在减负提质中具有积极的能动性,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减负增效的教育环境中充分有效的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教师的自我实践修养是关键。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还要不断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就语文课堂而言,教师怎样发挥情感情趣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呢?我认为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情感趣味的培育上下工夫。
  
  一.在课堂上把握教学内容的情感价值
  
  首先,教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作者的情感世界和世态万象。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融入到语言表达中,在课堂上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趣味,才能吸引和感化学生,从而有效的实现情感价值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隐藏其中的情感因素并进行细致的分析。还要求教师有细腻的情感,用心去品读文章、品读作者,从而品读人生,品读社会,做到对教材心领神会并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进入到情景中去。也要求教师对自己对教学内容成竹于胸,左右逢源,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备课。
  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趣味因素。例如典故、文学常识、字词等的教学,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比空洞简单的字词说教有意思得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还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为讲授知识而讲知识。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当然也不是对所有的知识都要面面俱到,但是对一些生僻字,学生易错的字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在教学方法上体现情感价值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采用情感教学,特别是研讨型的课题,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需要有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觉得有亲切感和柔和力,敢于发言。教师授课的语气要有轻、重、缓、急之分,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如在研讨性的学习中,可以精心地设计问题,做到一题多解,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行。例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刘兰芝究竟为何离开焦家?②刘兰芝起初为何没有答应嫁给太守儿子?③刘兰芝殉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样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会高,参与意识会强,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地肯定。
  教师的提问也要讲究技巧,有时唯一的答案有多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对于较难一点的问题,教师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给出学生答题的技巧,做出指导,循循善诱,降低问题的难度,不至于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是干脆放弃思考。问题难度太大,教师就容易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课堂的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教师还要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创造情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有些课文是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的,也可以让学生组织编演课文剧,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课文。还有些课文,教师如果能做到激情导入,对学生情感的诱发,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荷塘月色》时,为了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先欣赏配乐荷塘美景视频,再以“作者为何要去荷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一步步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总之,教师只要能够积极地引导,精心地组织,学生的情感情趣就可以不断丰富。情感教学应该大力地提倡,教师要通过情感趣味的吸引,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情感教学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应真正体现情感教育的核心价值,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三.对学生情感趣味的培育
  
  有人说,一堂语文课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是一趟珍贵的旅行,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品味,去欣赏;有人说,语文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的生命课,课堂是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关键。给钥匙,学生就能登堂入室;给火种,学生就能燃烧生命;给一张网,学生就能遨游书海。如何让学生走进语文学习的这种境界呢?最主要的是减轻学生的压力,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课堂培育学生的情感兴趣。
  (一)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命力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同的,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精彩。所以应该注重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欢乐和激励之中学习语文。语文作为母语,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利用好生活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语文也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能挖掘日常生活的资源,还要善于将它运用于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尝到学以致用的无穷乐趣。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情感情趣的课堂,学生的反应才会敏锐,师生互动才会热烈,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讲究教学艺术,上出生动精彩的好课,才是学生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学科素养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堂要有教师智慧的预设,机智的发挥,能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进入到语文学习的趣味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课堂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过程,学生智慧的火花会在小组合作中迸发。因此,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让学生在讨论及运用时感觉到语文课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也要经常给自己补充各方面的知识,要机智幽默风趣,要富有诗意的感染力,还要经常研究名家的教学案例,借鉴他们的思想在自己教学过程中体现。另外,语文教师的教学风度还应体现在“治学”的严谨上,因为严谨是学生必须具备,教师必须身体力行的品质;宽容大度,对学生尊重,自然会赢得学生的敬爱,这样的课堂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觉、主动地投身于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师顺利组织教学过程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动力,还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语文学习就要为广大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它所带来的乐趣转化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再次,要激励学生学好语文的志趣。语文学习有时采取开放、交流的形式,这就有利于学生找出差距,从而有效的进行自我调节,其实这种调节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是情感情趣的形成过程。此外,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具有群体性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课中的表现是自由灵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对教育充满热情的心,与时俱进,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自己的智慧把丰富多彩的语文知识传给学生,让学生心情舒畅。在自主情感的陶冶中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精心的组织、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负担就会减轻,学习成绩就会进步,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效提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2.王松泉、王相文、韩雪屏.《语文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1.
  
  白家棚,云南省墨江县第二中学教师。

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减负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