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初中生由于刚开始接触系统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学习的恐惧心理。因此,如何有效地克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已经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接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应该在文言文教学中提倡兴趣教学、诵读教学、阅读教学与积累教学,以此来克服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
关键词:初中生 文言文 恐惧
文言文指用古代汉语写成的文章。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虽然沿用了两三千年,却保持了较为相近的格式。而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导致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学生学习的兴趣低迷,甚至产生学习抵触情绪和学习恐惧心理。因此,文言文学习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难题,已经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任务。我通过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对中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恐惧心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然后在培养学生克服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方面积累了四个方面的方法与经验,想与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恐惧心理的原因
第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文言文和现代汉语距离比较大,部分作品的写作文化和背景,反映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等和现代社会差异较大。学生不能轻易理解和认同这些作品。再则学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许多学生(甚至家长)认为,文言文不仅晦涩难懂,而且对以后的学习生活也没什么用处,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这样被迫学习的态度就很容易致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第二,教师在教学教法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期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单一、死板,一般都是读课文、解释词句、背诵课文、做练习题等流程,没有考虑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只围绕着考试,忽视了对文言文内容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感悟,往往将本是言情并茂,优美典雅的作品弄得支离破碎,学生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即使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也没有主动去思考找出适当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以致产生学习的恐慌心理。
第三,初中的教材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经典之作,但是这些文言文本来并非为教材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所以我们在选择教材时得考虑到初中生这个学习主体的特征。从内容来讲,文言文可包含抒情性、政论性和叙事性等。一般来说,学生对政论性文言文和抒情性文言文兴趣不高,而对传记类文章较感兴趣,但初中文言文教材中此类型文章的比重还不够大,还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克服中学生文言文学习恐惧心理的办法
(一)兴趣教学
长期以来,教学文言文常采用“填鸭式”的“串讲法”,一字一句枯燥的讲解,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也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学习的关键。文言文比现代文难理解、难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合适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鼓励他们去学,消除其畏难心理。初一是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因而是培养兴趣的关键时期。比如《论语十则》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兴趣的材料。《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论语十则》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学生们学起来会感觉很贴近自己的学习生活。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些名句,学生很容易记,也容易在生活中使用到。这样就拉近了文言文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以后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诵读教学
文言文教学关键在于培养中学生的文言语感。诵读可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所谓“诵读”指朗读和背诵。俗话说“曲不离口”,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要多读、多记。诵读不仅是教师给学生诵读,而且是学生自己诵读。文言文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只有通过大声诵读,才能感受其内容的语气、感情和节奏。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想像力丰富,感情丰沛,词句婉转动人。作者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在教学中,我播放了这首诗的朗诵光盘。在优美的朗读与音乐、画面的共同感染之下,学生们的情感和朗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后来我又鼓励大家采用个人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和记忆。学生在朗读和识记中获得了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灵的契合,同时,对于该作品在朗读中的语速和节奏也有了整体上的把握。所以,优美的朗诵可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美的欣赏和追求,从而克服厌学的恐惧心理。
(三)阅读教学
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更是课外阅读。在选择课外文言短文时,教师应注意避免盲目、随意,要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阅读,让他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可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使用到阅读实践中,久而久之,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就能真正形成。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可适时结合社会的热点与流行点。比如,当电视剧热播《三国演义》时,我会组织学生观看,讨论剧情及分析人物特点,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通过阅读,学生既了解了原著的全部内容和结构,还了解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并通过文字与电视剧影像画面的相互补充,对书中描写的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当《百家讲坛》在播放“易中天品三国”时,我又组织学生收看并推荐他们读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读三曹的诗文,使学生开阔视野。当然,除了帮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按照自己的兴趣与所长寻找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读物。
(四)积累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博大精深,不可能通过短期的学习就可以全部获得,而需要一定数量的积累,才能最终有所收获与提高。积累可从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来着手,其中最关键的是词汇。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言阅读教学的重点。如《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面的“恨”在古代汉语是“遗憾”的意思;“痛”是程度副词“甚”、“非常”的意思;“痛恨”等于说“深深地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可以译为“没有一次不为桓、灵二帝的作为叹息并深表遗憾的。”如果把“痛恨”当作现代意义的动词处理,正是没有读懂原文所造成的误译。这就是古今词义差别的地方,根本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像这样的文言词语就要特别识记。其它诸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以及一些特殊句式,像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等都要慢慢随文积累。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在我国的文化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初中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却一直处于教学质量不高的脆弱时期。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教学教法规律,勇于创新,这样才能攻克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苗丽红.初中文言文的复习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17.
[2]金小荣,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文学教育.2009,11.
[3]肖丹青,关于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心得[J].基础教育.2010,3.
[4]杨平聪,文言文如何实现愉快教学[J].文学教育.2007,7.
邓尚玲,福州时代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