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记叙文要想写得令人青睐,必须打动人心,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 语言形象化 情节波澜化 题材典型化
学生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生动活泼,打动人心,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获得阅读者的青睐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指导学生。
一.语言形象化。
所谓语言形象化,即语言的内涵,是具体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形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写作使他们的语言形象化起来呢?
1.变概述为描写
变概述为描写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在说“一杯饮料”时可以说成“一杯马丁尼”;“一束花”可以说成“一束康乃馨”;可以变属概念成种概念,如“一杯饮料”可以说成“一杯马丁尼”,也可以增加时间、地点频率、情态、凭借:工具等修饰限制成分,如“喝咖啡”可以说成“小口小口呷着咖啡”。另外还要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正面、侧面描写,白描等。这样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感其情。
2.化抽象为具象
有很多抽象的意象很难理解,但如果我们用具体的物象来表述,效果就会令人眼睛—“亮。如下文:
“转折是什么?”我问山边那一树红梅,它笑笑说:“转折就是严寒冰冻下朵朵鲜花绽放的那一刻,转折就是那突然而至的满树灿烂。”
“路边的小草,你又能告诉我,什么是转折吗?”枯黄的小草抬起头:“转折就是我们告别枯黄、重新吐翠的时刻,就是不久将至的春天。”
文中“转折”是抽象名词,不能就“虚”写虚.而应把它具体化、形象化。作者巧妙地从自然界的小水滴写起,写红梅,写小草,写砂粒……又写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这种寓抽象于形象,借万物生动的个体形象诠释“转折”内在抽象含义的手法,的确技高—筹。
3.善用修辞手法
鲁迅先生说过:“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因而在平时的写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用修辞格,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引用等修辞手法运用频率越高,效果就越好。很多优秀作文、满分作文大多能够注意运用多样的精妙的修辞手法。
二.情节波澜化。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提出对文章情节要“揉直使曲”,老舍先生更是主张文章的情节“不要小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
激起记叙文波澜起伏之美的策略主要有:
1.误会掀澜法
社会生活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多种,其中也有因误会产生的。如果能扣住因误会而产生矛盾这一点进行叙事,就能把事件叙述得曲折生动。
2.设悬解悬法
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手段。运用这种方法,往往是把正在发展的主要情节或尖锐的矛盾冲突阻遏一下,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结局告诉读者,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为了创设好的悬念效果,作者在写作时往往插入好多情节,紧紧攫取读者希望探得事情结果的心理。
3.蓄势突传法
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三.题材典型化。
运用典型化的题材反映具有“共性”的现实生活是所有文章写作的一条规律。一篇文章的内容既然不能“包罗万象”,那么,写作就有个选材典型的要求。魏巍在谈《我是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说:起初我写了二十多个最生动的例子,同仁看了都觉得堆砌如帐,于是改为五个,后来又删掉两个。事实告诉我:“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文章的成败在于题材的典型化,或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精美文章所用的题材大凡是既能足以说明问题,又有一定的深度,力求“以少胜多,以质胜量”。要不,“乱石如雨飞天外,难起心头水一纹”。
邵军花,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