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快乐王子》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是童话世界里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作者以诗意的、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以俯瞰式的姿态在我们面前铺展了一幅社会图卷,让我们在唯美的世界里感受了一份凄婉和忧伤,在淡淡的忧伤中走近并不快乐的“快乐王子”,走进王尔德唯美的世界。
关键词:王尔德 快乐王子 唯美主义 现实意义
《快乐王子》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代表作之一,是童话世界里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快乐王子》讲的是一位生前生活在逍遥自在的王宫里的快乐王子死后人们将他的雕像高高耸立在城市中央。他活着时从不知道王宫外有什么,可死后成为雕像的他却看到了城市中穷苦的人们没饭吃、没衣穿、没钱看病。快乐王子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非常同情穷人,为了帮助那些穷人,他把自己身上的宝石和金片一样一样地奉献出来,最后王子铅铸的心裂为两半,灰暗的雕像也被人们拆了;小燕子为了协助他,放弃了去埃及过温暖生活的机会,最后被冻死了。但是善有善报,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死后被上帝派的天使接到了天堂。王子和小燕子对人们的无私奉献使我看到了生命的光辉和友谊的可贵,同时,这种同情弱者,乐于助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钦佩和学习的。
一.《快乐王子》中的唯美物象
作为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坚信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和自身价值。他说:“艺术除了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照自己的路线发展。”他明确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他认为自己所倡导的美学运动是浪漫主义的继续,是英国的又一次文艺复兴。在创作方面,王尔德强调想象、夸张和象征手法,反对按照生活原貌描写。他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讲述美而不真实的故事”,即非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正是他童话创作手法的核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完全排斥现实和生活,《快乐王子》正是不自觉地避免了唯美主义的通病,而抒写的一首唯美主义诗篇。
快乐王子本身就是唯美的代表,“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说他“像风标一样漂亮”,“看上去就像位天使”。美在于形式而不仅仅是形式,当后来的快乐王子变得“难看极了”时,他唯美的形象也依然不曾破坏,那是因为他那颗虽然“裂成两半”却是“最珍贵”的心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最真切的美好,他那自我牺牲的意识让我们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在《快乐王子》中,燕子是美好的,因为它是热心的;芦苇是美好的,因为它有着美好的姿态;远方是美好的,因为那儿的河边,“马在纸莎草丛中过夜。古埃及的门农神安坐在巨大的花岗岩宝座上,他整夜守望着星星,每当星星闪烁的时候,他就发出欢快的叫声,随后便沉默不语。中午时,黄色的狮群下山来到河边饮水,他们的眼睛像绿色的宝石,咆哮起来比瀑布的怒吼还要响亮”,“太阳挂在葱绿的棕搁树上,暖和极了,还有躺在泥塘中的鳄鱼懒洋洋地环顾着四周”,即使是描写现实的苦难也是为了对苦难进行拯救,而这正是一种想象的、唯美式的拯救。王尔德将美的艺术融入了这部作品,创造了一个美的童话。快乐王子的世界是一首诗,飘逸而唯美。
二.《快乐王子》中唯美升华后的现实悲悯
“快乐王子”快乐吗?
也许他曾经是快乐的,那时他住在逍遥自在,痛苦无法进去的王宫里,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所以他被称为“快乐王子”。而当他死后,被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看见自己城市中所有的丑恶和贫苦,尽管他的心是铅做的,可他还是“忍不住要哭”。这是一个不快乐的王子,虽然他被人羡慕,被人敬仰,然而他看到了丑陋与贫困,看到了人世间的不公,看到了最深沉的苦痛。他感受着他脚下民众的艰苦,体会着他们的辛劳,忍受着他们的苦痛。可是他无可奈何,他能做什么?他不能洗去这人世间的悲痛,只是在寂静的夜晚将心酸的泪水滴洒在自己脚下。终于他等到了那只小燕子。小燕子原本要飞往埃及那个远方的城市寻找温暖和幸福的,却一次次迷失在快乐王子忧伤的眼神中。它一次又一次答应王子的恳求,一次又一次充当王子的信差,把关爱和温暖送给了一个又一个穷人。随着小燕子飞翔的翅膀,快乐王子和小燕子把快乐送给了别人,却把不幸留给了自己。快乐王子这个轻快的名字却恰恰暗示着他的不快乐,这巨大的差别是多么讽刺,多么令人辛酸呀。当快乐王子温柔而忧伤地唤着“燕子,燕子,小燕子”时,那弥漫于其中的忧伤让人不由地深深一颤。快乐王子披着华丽的外衣,眼中却淌满了悲伤,而当他只剩下一颗不起眼的铅心时,我们希望他的世界不再悲伤。
王尔德说:“艺术家承认生活中的事实,但是他们把生活中的事实转化为美的形象,使其成为怜悯或恐惧的载体,并且显示他们的色彩、奇观以及真正的伦理含义,通过他们建造一个比现实更真实,更具崇高内涵的世界。”关注现实生活,但又要用艺术和美使之升华——这种创作理念使得王尔德的童话总是带着抹不掉的悲伤,贯穿着敏感而美丽的社会哀怜。周作人说,王尔德的童话有一种“苦的回味”。透过快乐王子忧伤的呼唤,破碎的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注着社会痛苦的王尔德。快乐王子的伤痛正是王尔德心中无以言喻的伤痛。快乐王子的世界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千疮百孔的丑陋现实,广大人民痛苦煎熬的悲惨场面,使王尔德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迫使他把希望寄托给艺术。于是,快乐王子的国度里,谱写的是一支哀婉而悲伤的歌。
三.快乐王子“铅心”的寓意
在慷慨的赠予之后,快乐王子变得“灰暗无光”。他送走了灿灿发光的红宝石,送走了明亮无比的蓝宝石,也送走了金光闪闪的黄金叶片。他剩下的,只是一颗丢进垃圾的铅心。然而,正是这颗毫无价值的铅心,却被上帝奉为最珍贵的东西。灿灿发光的红宝石,明亮无比的蓝宝石,金光闪闪的黄金叶片在这毫不起眼的铅心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快乐王子为什么不快乐,为什么会在清冷的月夜留下悲伤的泪水?只因这一颗貌似平凡的铅心。这一颗铅心,感受着世间的苦痛,品尝着生活的艰辛,承载着深沉的痛苦,最终在小燕子死去的巨大打击和悲痛中破碎。这一颗铅心,让快乐王子不快乐,然而也正是这一颗铅心,让快乐王子得以永生。快乐王子的躯体消失了,他的精神却凝聚在这小小的铅心中。这一颗平凡的铅心,感受着最广大的苦痛,展现了一个充满同情,装满爱怜的灵魂。这一颗碎裂的铅心,也正是王尔德那颗饱受摧残的心。王尔德曾写道:“现在,我的心完全碎了,现在是同情充满我的胸中了,现在我知道同情是世上最伟大最美丽的东西。”当快乐王子承载着同情的目光穿透这个城市,王尔德也将自己最宽广的爱撒遍了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这一颗铅心,因承载着一份最无私而深沉的爱,因充盈着一份最关切而悲戚的同情而更显得珍贵与美好。
四.为作品镶嵌美饰的艺术手法
读《快乐王子》时,还应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语言功底深厚。王尔德驾驭文字的能力相当地强,作品处处都流露出作家本人无法掩盖的才情。
首先是语言的机趣。王尔德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他的日常谈吐机锋、冷隽幽默,在他创作童话的时候也是心绪难平,感觉他总是想找个对象挖苦、调侃一下。在《快乐王子》中,被调侃的对象是市政议员,当市长看到塑像惊叫道:“天啊!快乐王子变得多寒酸啊!”时,一向对市长唯唯诺诺的市政议员们都没往上瞧一下,便一齐附和道:“太寒酸了,真的!”谄媚的嘴脸跃然纸上。
王尔德在创作童话时,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在这里或那里埋下一些“小钉子”,不过,千万不要误以为王尔德是在控诉上流社会的恶行,他只不过是一种调侃,点到即止。
其次是语言优美。王尔德对景物的描写往往相当唯美,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上下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他的双眼,剑柄上还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世人对他真是称羡不已。‘他像风标一样漂亮,’一位想表现自己有艺术修养的市参议员说了一句。”
“他像风标一样漂亮。”每每读至此,就不禁感叹,王尔德的比喻实在是绝版的经典。读他的童话,首先是一种语言文字上的享受。世人眼中的快乐王子,是快乐、美好的象征。然而王尔德又不仅仅拘泥于文字上的华美,他笔下的每个人物,即便是只有一句话,也那样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他看上去就像位天使,”孤儿院的孩于说。他们正从教堂走出来,身上披着鲜红夺目的斗篷,胸前挂着干净雪白的围嘴儿。然而在那金光闪闪的外表下,真正宝贵的却是一颗充满同情与怜悯的心。这个现象在其他童话中是不多见的。
第二,阐发美的极致。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爱美呢?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尔德对于美的追求本身是那么执着,那么真诚。有一次,王尔德给自己的儿子讲述《自私的巨人》,他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儿子问他为什么哭了,他说,真正美丽的事物总会使他流下眼泪。
《快乐王子》中的快乐王子是一尊美丽的金像,是一个美的化身。他活着时只知道宫廷生活的欢娱,死后被铸成金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的上空,看见了世界的丑恶和穷苦。所以他决心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穷苦人。而燕子则被快乐王子的眼泪所感动,放弃了飞往埃及过冬的机会,留在快乐王子身边,帮他播散爱的种子。最终快乐王子因失去漂亮装饰而被拆,燕子也因严寒而死亡。他们之间纯洁的友谊和献身精神,是王尔德极力渲染的美。
第三,宗教情绪。王尔德的童话是讲给孩子们听的,而在他看来孩子就是美与善的化身。因此在他的童话中,集中体现了他温良敦厚的品性,充斥着悲天悯人的宗教情绪。如果回避对宗教情绪的讨论,我们将无法理解王尔德的童话,因为这种情绪在他的童话里无处不在,而且都有非常明显的宗教寓意。在《快乐王子》的结尾处,上帝自己亲自来干预了,上帝吩咐一位天使去取这座城市里两样最珍贵的东西,天使给他带回了快乐王子的铅心和那只死去了的燕子。这正合上帝的心意。他决定,让快乐王子和燕子永远生活在天堂里。
多读一些基督教的宗教故事,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王尔德的童话。作为无神论者,宗教情绪无损于我们的智慧,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把握蕴藏在它背后强大的道德力量与美感。
“用生命谱写的必将为人称道”。可以说《快乐王子》是一篇用灵魂铸写的爱的篇章,绝望的呐喊更是激发了沉默的共鸣,由此,《快乐王子》从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童话的界限,让我们领略的是一个落寞而坚强的身影,披着童话的外衣奏响的生命乐章。
《快乐王子》以悠扬的笔调,低沉的呢喃让我们沉醉于这首唯美主义的诗中,迷失在这支哀婉伤悲的歌中,感动于这颗珍贵而美好的心中。快乐王子是被凝固的鲜活,能听,能看,会思想,可唯独不能动。他是王尔德对世界的抛弃又回归,现实黑暗,世人苦痛,所幸如卡夫卡所说,既抛弃世界必爱所有人,因他连这所有的联系都不要了。希望在上帝的世界里,快乐王子能抹去眼中的那份忧伤,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王子。
参考文献:
[1]巴金译后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2]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蒋承勇,英国小说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吴涛,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