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096

[ 卢艳玲 文选 ]   

诗意文学课堂的重寻与呼唤

◇ 卢艳玲

  内容摘要: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浸润着人类社会的诸种生命样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对作品表层感性文学形象的感悟必然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将学生引入文学的场内,还原“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天然融合的高校文学课堂,变有限的课堂教育为无限的终身式教育。
  关键词:文学性 理性 素质教育
  
  现代高等学校提倡素质教育,身为高校教育人员一直在不断地摸索着如何避免素质教育流于口号、束之高阁。回首几年的文学课教学经历,发现课堂是非常之有效的契机与平台,教师应秉持着农夫的执着与韧性,料理好自己的一片“土地”,照看好自己的“禾苗”。这关键在于重视高校文学课堂的文学性,“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浸润着人类社会的诸种生命样式,增添大学课堂的文学色彩,就是间接地陶冶受众的情操,锤炼其品格意志,塑造其人性魅力,孕育其人文精神。点滴课堂教育将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受者的毕生,变滴水为涓涓溪流,化有限为无限,响彻其漫长的生命之旅。
  下面浅谈一下个人对高校文学课堂文学性之重要性的几点陋见:
  
  一.文学性基于文学的特质
  
  文学类课程最突出的特性是人文性。文学是融现实与非现实为一炉的艺术品,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和折射,但文学犹如一个神秘的魔术大师,令囫囵吞枣式的浏览者陷入云里雾里的谜团之中,再次仔细的品读、玩味方能探到文学表层之下的主旨所在。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将俄国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现状掩埋于文本的最深处,将社会历史问题包裹于种种感性形象的最里层,变干瘪为丰腴,增添了文学的“味”,彰显了文学之艺术张力。文学与其它人文学科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文学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亦即文学的“味”。安娜式的爱情——狂飙中的风筝,使扁平的社会历史问题变得立体、鲜活、富有生命的灵动,选取此种艺术形式肯定会在受众脑海深处留下深深的印迹。可见文学具有其它人文学科所难以达致的境界,最主要的原因便在于文学的“味”、文学的“文学性”,倘若单纯突显文学的创作主旨,摒弃鲜活的感性文学形象,可以想见叶之不存的光秃秃的树干其实已是一株朽木。文学课堂应是借助文本的文学性来促动受众的灵魂,体悟情感之弦的颤动,还原“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天然融合的高校文学课堂。
  
  二.文学性基于素质教育的目的
  
  文学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人文精神是文学教学的灵魂,高等学校文学课设置的目的之一是陶冶受众的情操,孕育其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在其人格体系的培养与建构中积淀一定的人文素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文学类课堂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幅提升。“多少年来,学校教育往往是单向式和指令式的,这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育内容之间的‘距离感’”[1]所以,高等学校文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作一名合格的登山的向导,向导不带领登山者渐渐地登上峰顶,登山者是无法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的。教师应先将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主旨意图用轻纱薄雾遮掩,通过与受众一起品读文本,让文本中感性的人物形象走进学生的意识领域,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感受文本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品味作品丰富的语言魅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作用,促进学生情感共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2]对作品表层感性文学形象的感悟必然会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唤醒学生麻醉的神经,将学生引入文学的场内,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学生也会或多或少地捕捉到薄雾之后的秘妙,而且历经一次思想的“秘宝”,主体探寻得来的会在其意识深处留下浓浓的一笔,此时此刻的情与理已水到渠成地内化到受者的人格结构体系之中,进而文学课实现了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承继人文精神,短时的课堂教育将绵延为远久的终身教育,同时也实现了课堂文化向社会文化的间接辐射。
  
  三.文学性基于理性主宰的弊病
  
  1.理性主宰削弱了课堂的艺术
  理性主宰文学课堂具有一定的弊病。目前,高校的文学课教学存在着以理性来主宰文学课堂的现象,用几个凝缩提炼出来的理性观点来驾驭文学课堂教学,以理性取替文学性。文学课堂没了文学的味道,最终导致的是文学课的教学模式被扭曲与肢解。原本浪漫生花,师与生之间跳动着愉悦的音符的课堂变成了无趣无味的伦理说教,原本如涓涓细流、水到渠成、循序渐进、浑然一体的课堂被肢解成由几个理性观点硬性拼凑的课堂。可以见得,以几个理性观点来支撑架构的文学课堂最终是架空了课堂,碰撞的火花被淹没。殊不知,“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理解溶化在想象和情感之中,不仅不影响教学的科学性和精确性,反而能促进教学尽快地实现教学科学艺术化和教学艺术科学化。”[3]
  2.理性主宰僵化了文学的艺术
  除此之外,以理性替代感性的文学性来主宰文学课堂,必将导致对文学的误读与限制。提炼出来的些许的理性观点毕竟是教师的一己之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教师个体主宰的理性思维课堂模式是一种霸权式教育,忽视或者压抑受者庞大的潜在领悟空间,是一种典型的师本教育的连动式机制对生本教育的激发式机制的取替与排斥。“前者是像皮带带动的两个齿轮,老师是大齿轮,学生是小齿轮,连带着运转,我们把那样的方式称为连动式;后者是像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4]显然,“大齿轮”之后的“小齿轮”毫无运动的自主权力,它的轨迹,完全是受制于“大齿轮”,“小齿轮”丝毫不具备越“轨”的机会与可能性,可见,教师提炼出的些许理性观点独霸的文学课堂很难有异样的声音,更不可能出现“一千个哈姆莱特”。此种违背教育规律的霸权式教育导致的是文学对于受众而言无关痛痒,文学的主旨精髓尚未扎根于学生的深层精神领域,文学的潜在艺术魅力不可能得以生发,此种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登上文学的“巴别塔”的。
  3.理性主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理性主宰的文学课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学生只有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才能由“非主体”转变为“主体”。否则,教育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存储式教育形式之下,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个性也处于压抑、束缚的状态,抽象的理性思维对于学生而言是难以把握和驾驭的,教师企图在理性思维的高度寻求与学生的对话,无异于拔苗助长。所以,以理性来替代感性的文学性的高校文学课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的边缘化以及失语状态,课堂对话的平台也无法搭建,距之生本课堂远矣。
  鉴于以上,在高等学校文学课教学中应呼唤文学性的复归,重寻日趋淡化和流失的文学之“味”,让高校文学课堂“活”起来,让课堂不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使高校文学课堂变成一次集体性精神飨宴。高校文学课教学走向文本解读的最高境界——“立体解读”,让文字背后的生命散发出其人心脾的芬芳,让课堂参与者进入一种生命的沉醉,让文学课堂变成诗意的栖居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612.
  [2]柳斌.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835.
  [3]柳斌.21世纪素质教育实施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801.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0.
  
  ※ 此文为2010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提升高师学生人文素养的文学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为10-XY01027;同时为2011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工程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1-XJ12003。
  
  卢艳玲,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诗意文学课堂的重寻与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