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古希腊时代的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源头,先秦时代的文明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源头,且两者处的历史时期几近同时。在此基础上,笔者试图将古希腊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与先秦时代的女性形象进行总结分类,进而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古希腊 先秦 文学作品 女性形象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约同时,在华夏民族生存的这片沃土上,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为先秦时期。这一时期与古希腊时期有大约六百年的重合,考虑到这两个时期划分的模糊性,及文学发展的继承性,可以说这两个时期基本上是重合的。
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梳理出同一时期的不同文明(这两种文明都带有源流性)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两者的异同。
一.古希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古希腊文学的古典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就是喜剧和悲剧。
喜剧发展经历了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阶段。旧喜剧时期最著名的诗人是阿里斯托芬。他看到雅典妇女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经常在作品中提出妇女的政治权利问题。中期喜剧阶段,诗人探讨的大多是社会问题。这一时期,女人成了罪孽深重的人。而进入新喜剧阶段后,喜剧诗人倾向于描写家庭生活和爱情故事,表现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的愿望。
古希腊悲剧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作品为代表。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为《俄瑞斯忒斯》,这部悲剧是在有关古老的阿特柔斯的神话背景下展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为《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塑造了一个在国家法律和家庭道德以及君主意志和个人情感的冲突中,最终选择为亲族道德准则献身的女性形象。《俄狄浦斯王》则讲述了一个杀父娶母,为道德法则所不容的故事。欧里庇得斯更是写了一系列有关妇女权利的作品如《特洛亚妇女》、《阿尔刻提斯》和其最著名的悲剧《美狄亚》等等。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古希腊戏剧中的女性形象分作两大类:女神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
1.女神形象
这类形象可分为两大类:正面形象与反面形象
正面形象以雅典娜为代表。在荷马史诗中雅典娜是智慧女神和希腊人的保护神。在阿喀琉斯发怒时,雅典娜就出现在他的面前,劝他息怒和保持镇静。俄狄修斯在回家途中被仙女卡吕蒲索留住,是她请求宙斯命令仙女放他回乡的。在荷马史诗中,她总是以不同形象出现来帮助希腊人。
反面女神的形象也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荷马史诗中提到的外形美好但与人为恶的女神刻尔吉。她把俄狄修斯的伙伴们带进房间,请他们吃加了迷药的奶酪、麦饼,把他们的头脸、声音、毛发和身体都变成了猪,再把一些猪吃的东西给他们吃。
2.现实中的女性形象
这类女性形象可分为三大类:优秀妇女形象、怨女形象与缺乏力量的妇女形象。
优秀妇女形象在荷马史诗就已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安德洛玛刻,潘奈洛佩,劳西嘉雅等。潘奈洛佩是荷马史诗中一个优秀的女性形象。她贤淑稳重,对丈夫忠贞不渝,面对一大群求婚者的纠缠,她沉着应付,毫不动摇,坚信自己的丈夫很快就会回来。最后终于夫妻团圆。
怨女形象在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出现几率也颇高,最著名的就是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美狄亚性格坚强,敢爱敢恨,不是一个逆来顺受和任人宰割的女子。她的复仇不仅是她自己的一种生存抗争,也是对压迫她、损害她的社会的一种复仇。
与优秀妇女形象与怨女形象相比较,缺乏力量的妇女形象在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贯穿古希腊文学的始终。
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俄瑞斯忒斯》中,阿伽门农的父亲阿特柔斯继位迈锡尼国王后,他的兄弟堤厄斯忒斯奸污了阿特柔斯的妻子。堤厄斯忒斯在被迫流浪期间无意中又同阿特柔斯的女儿发生了性关系。在这一情节中,阿特柔斯的妻子与女儿就是典型的无力者形象。
二.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先秦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女神形象与现实中的女性形象两大类。
1.女神形象
与古希腊文学中的女神形象不同,先秦文学中的女神多以正面形象出现,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反面女神出现的频率很小。在此意义上,先秦文学中的反面女神形象并没有构成完整的形象系列,所以,在先秦文学的女神形象这一节中,笔者将着重论述正面女神形象。
《九歌》中的《山鬼》集中描写了一位女性山神。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山鬼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了一个美丽、率真、痴情的女性山神形象。
2.现实中的女性形象
先秦文学中,现实中的女性形象总体来讲可分为两大类:优秀女子形象与怨女形象。
优秀女子形象代表就是《诗经·关雎》中让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窈窕淑女形象,以及《邶风·静女》中美貌、可爱、温柔、贤淑的热恋中的那个女子。
先秦文学作品中也塑造了众多的怨女形象。从《诗经》开始,诗歌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写了战争和徭役的承担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即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王风·君子与役》也以思妇的口吻抒发了对役政的不满。黄昏时候,牛羊等禽蓄都按时回家,而自己的丈夫却不能回来,在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小景中,渗透了思妇的无尽相思和悲哀。
三.古希腊文学作品与先秦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之异同
1.两者相同点
古希腊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同神话中女神的地位相比已经大大降低了。荷马史诗中的女神形象还带有当年妇女自由和受尊敬的印迹,而现实生活中的妇女则由于男权的统治被完全从社会政治生活中排挤出去,不仅失去了发言权,甚至连参与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潘奈洛贵为皇后,但当同乐师讲话时,她的儿子可以粗暴的打断她的话,对她说:“你还是回到你自己的房间里做你的事吧,讲话是男人的事,首先是我的事,因为我是这家的主人。”而妇女一旦沦为奴隶,就会变成胜利者的战利品和他们的肉欲的牺牲品。
与此类似,中国古代先秦文学作品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很多女性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如女娲。在有关女娲的神话中,她被塑造成一个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然条件的人类的始祖,女娲的形象中充满着对人类的慈爱之心。
但自《诗经》以降,女性形象中这种自觉的人格力量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成为男性的附庸,女性自身的存在不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仅仅成为男性价值的副产品。
2.两者不同点
首先,与古希腊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形象相比,同时代我国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女神形象缺乏系统性。
古希腊中女神与凡间女人一样,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性格多面丰满、有血有肉,似乎可呼之欲出,正面与反面角色齐全。中国先秦时代就不同,自《诗经》以降,女神形象出现整体性缺失,女娲、精卫等众多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并未像古希腊文学作品中那样得到系统的继承,相反,除楚辞外,先秦文学中女神形象几近空白。然而虽说楚辞中有很多女神的形象,但楚辞的许多篇章本身具有着很浓重的政治色彩,即不是为写女神而写,只是借喻而已。
其次,中国古代女性形象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对男子的依附性。
这一点在古希腊文学中也有所表现,但与之相比,先秦时代的女性形象对男子的依附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并且,古希腊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存在着众多有着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与个体价值的女性形象,如美狄亚与吕泰涅斯特拉。她们也曾作为男性的附庸,而一旦发现这种附庸的地位使其独立的人格价值实现受阻后便果断采取行动,结束从前的生活,开始新的挑战。先秦文学中则缺乏此类有着潜在人格力量的女性形象。先秦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出现多又男主人公而起,对女性的描写也多从男子的角度出发,着重描摹女子的情态与体态。与古希腊女性形象相比,我国先秦文学中女子形象不论是女神或是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女性、怨女形象都缺乏对自我价值的审视与独立的人格力量及行动能力。
最后,我国先秦文学中女性形象单薄,相比较而言,男性形象明显得趋于完整与丰满,男女形象在数量与整体质量上形成鲜明对比。
古希腊文学中男女形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但不至于如先秦文学中两者的对比已走向极端。古希腊的许多男性剧作家,如欧里庇得斯甚至以女性为主人公,整出的戏剧中男性形象如众星拱月般起到对女主人公形象的烘托作用,进而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丰满而完整的女性形象。如著名的怨女美狄亚的形象,很难以是或非来评价,只能说这是一个接近真实人性的女性。而先秦文学中的怨女形象几乎一个个都是忧愁哀怨、思夫心切的女子,在等待与继续等待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与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都无从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兆鹏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两汉卷》,武汉出版社 ,2004年版。
[2]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版。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二版。
[4]关银凤:《女性在先秦时期的社会地位——以远古神话和〈诗经〉为视角》,《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5]白路:《先秦女性审美观念》,《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6]付翠莲:《古希腊妇女观的衍变》,《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7]陆秀兰:《西方女性强势与中国女性弱势的原因初探》,《时代文学》,2009年第12期。
张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