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61

[ 何平滚 文选 ]   

浅论《短歌行》的内容及其写作艺术

◇ 何平滚

  内容摘要: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改变了《诗经》之后四言诗的衰败局面。《短歌行》就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杰作。本文就此展开探讨。
  关键词:四言诗 思想性 艺术性 典故 比兴
  
  《短歌行》是曹操借用乐府旧题作的一首四言诗。从内容上看,主要表达了三层意思:
  1.是岁月蹉跎,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既是人生苦短的感慨,也是年华易逝的嗟叹。消极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进取的人,惜时如金,分秒必争。曹操当属于后者,他胸怀远大政治理想,渴望建立丰功伟绩,时光悄然飞逝,心中怅惘不已。
  2.是思慕贤才,求知若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无价之宝。对人才的争夺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心成就伟业的曹操表现出对贤才的倾慕。贤士的身影在其心头荡漾,久久萦绕,挥之不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小鹿见到艾蒿,呼朋引伴,兴奋异常,诗人见到贤才更是如此。面对贤才的到来,诗人以最隆重的礼数来迎接贤士,给贤士以宾至如归之感。“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当贤才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可望难即之时,诗人忧心忡忡,无休无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在诗人的想象中,贤士跋山涉水,远道而来,慰问看望,久别重逢,情深意重。
  3.是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了贤才无以依靠的彷徨。归宿在哪里?贤才也在苦苦寻觅。“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山不满足高大,水不满足深广,借喻贤才多多益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以周公礼贤下士的举止自比,表达了广纳人才的真诚和爱才之情的殷切。贤才来之,欣喜若狂,求之若渴。在诸侯割据、列强纷争的风云年代,诗人志向高远宏大,直白地抒发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渴望早日结束这纷争不止、混乱不堪的局面,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全诗的主旨是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抒发渴求贤才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
  从艺术上看,其亮点体现在以下两点:
  1.是化用典故。“典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引用诗经中的经典语句,用青衿借代周代学生,诗中指代贤才,该句表达对贤才的念念不忘。“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援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原句,表明作者优礼贤才的态度。“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周公之子)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第,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段意为:周公为了招揽天下贤能之士,接见求见之人,一次沐浴要多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表明诗人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2.是巧用比兴。“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中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增强了诗的文采与活力。“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与易逝,抒发诗人内心的愁闷。“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兴”的运用。以小鹿对艾蒿的兴奋引出诗人对贤才的热情接待。“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把贤士喻为高空的明月,可望不可即,引发内心绵绵无期的忧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比”,以乌鹊的无枝可依喻贤才的无家可归。“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以山不辞土壤,不满于高大,水不舍弃细流,不满于深广,喻不拒贤才,多多益善。
  《短歌行》闪烁着不可磨灭的理性光辉,一直启迪着后来的读者。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短歌行》均堪称为一篇光耀千古的杰作,无不带给我们美好的审美享受。
  
  何平滚,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应用写作教学。

浅论《短歌行》的内容及其写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