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20

[ 尹立新 文选 ]   

作文材料漫谈

◇ 尹立新

  内容摘要:现在对于作文教学,学校大多重视,但很多人急功近利,片面地强调“写法”“技巧”“模仿”甚至“套作”之类的东西,而忽视了作文重要的基本功——材料的积累。本文就作文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作文材料 积累 真情实感
  
  首先,请让我们从以下两段话说起:
  “人也确实不能避免自私,谁会没有测(应为“恻”——笔者,下同)隐之心呢?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中不也夹杂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吗?”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孙中山创立了国民党,三次北上,收复失地。袁世凯夺权后,国共合作,再次夺回中国主权。后国民党的操纵者蒋介石发动政变……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不久后一些腐败份(应为“分”)子引出了文化大革命,造成无数先进份(分)子吃苦受难,导致绝大部分先进份(分)子死于这场灾难中……但后来邓小平前辈出来主政,主持了改革开放,并收复了香港、澳门……”
  ——以上两段话抄自省级示范性中学高三中等成绩学生的作文,其中第一段话,关于“儒家思想中不也夹杂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的表述笼统,使人摸不着边际,同时,对材料缺乏理解,造成“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第二段话,可以说基本囊括了中国近100多年来的历史,但其记忆和理解错误百出,令人哭笑不得!
  现在对于作文教学,也不能说不重视,但很多人急功近利,片面地强调“写法”“技巧”“模仿”甚至“套作”这类的东西,而忽视了作文重要的基本功——材料积累。或者说,我们对材料积累的重视只停留在嘴巴上!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现在的学校教学是“关鸭式”的。十多岁的中学生青春活泼,生命力好奇心旺盛,就像活泼好动的鸭子,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顺应其天性,中学教学应该是“放鸭式”的,适时把学生放到大自然中去,放到生活中去,放到实践中去。可我们却最大限度地实施“封闭式管理”,关在围墙里面,只要不出安全事故不惹麻烦就好,别的都好说!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目睹”少年毛泽东水击湘江、栉风沐雨、徒步考察;想起《毛岸英》一剧中,毛泽东对刘思齐说,你们现在读书总是关在学校里,我们那个时候可不是……对比我们的所作所为,只能莫名其妙甚至无地自容,我们会不会是在误人子弟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学生关起来,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没有实践,没有体验,作文哪来真实材料、真情实感?怎么能写出像样的文章呢?
  不过,马上有人会说,可以通过多读书来“弥补”。这里不说读书能不能代替社会生活,只说说我们是怎样指导学生读书的。
  第一,我们不愿意给学生“书”。我们很多语文老师心里只有教本,反复强调的是“教本”,是“以本为本”。有些语文老师冒险做点尝试,却发现“远水解不了近渴”,考试成绩反不如人,为了生存,赶紧返回“正道”,再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还是少读“闲书”“杂书”保险!至于学校领导、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只要发现学生看“小说”,立马收缴,毫不留情,甚至通知家长!
  第二,我们不愿意给学生“时间”。“作息时间表”随着历史进步而进步,原来还一星期开节读报课,后来取消,改为上“正课”;原来“正课”一天七节,现在八节;白天自习减少,早晚自习延长;节假日大部分时间用来补课,能多补一天是一天,考试成绩是补出来的……学生睡眠都不够,还有时间看课外书?
  第三,我们不愿意给学生“空间”。笔者每到一所中学,都特别注意“参观”或打听这所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发现绝大多数室门紧闭,门窗上积了灰尘;偶尔有开着门的,或者空空荡荡只有工作人员在上网、聊天、做私人的事,或者书籍散乱、积满灰尘,不堪入目。这样的图书室、阅览室形同虚设,除了用来迎接上面检查!
  还有阅报栏。很多校园里都有阅报栏。但现在的情况大多是,所占的空间越来越小;报栏积了好厚的灰尘,报栏上的锁生了锈,报栏里的报纸长期没换或没有报纸;自然,也就没有来看报的学生。
  如此一来,中学生的作文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然是千人一面,老调重弹,无病呻吟,套话连篇,胡编乱造,装腔作势……食之无味,面目可憎!
  但是,这似乎并不打紧。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整天关在校园里,关在教室里读着我们(社会、老师、家长)给他们指定的书——教本和堆积如山的教辅资料,他们只要靠这些就能应付考试,通过无数的考试,他们只要用分数就能证明自己是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人才!
  于是又想起了钱学森教授向温总理提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看来,关于作文材料的小问题要引出大问题了!不过,这好像离关于作文材料缺乏的题目很远了,就此打住吧。
  附:下水作文一篇
  敬畏生命
  元月26日,也就是过小年的前一天,一位朋友给我弄来了几条鱼,说是在老家把邻居的池塘干了搞的,绿色环保。我们赶紧把大洗衣盆腾了冲干净,大开龙头放了大半盆水,把鱼们放进去,一共4条,但由于离水已有一段时间,3条已经翻白,只得剖了,另一条养着……
  第二天早上起来,赶紧去看那条鱼,看还活着没有,只见它端端正正、安安静静地趴着,很高兴,我们想,杀了的鱼一阵子都吃不完,这条养一天算一天,尽可能吃新鲜的最好。
  以后几天,我们不时想起这条鱼,一有机会就去瞧一瞧,给它加加水、换换水。活了几十年,我好像还是第一次这样静心地近距离地清楚地观察一条鱼,身体应该就是标准的流线型吧,这是造物主多少万年以来雕琢的结果呢?还有那庄重的整齐分布的鱼鳞,灵动如剪的鱼翅,位置适当的如高举的旗帜的鱼鳍,这是多少万年以来鱼儿和水相互切磋美体的结果呢?这些都是智慧的人类仿生学的标本啊!
  过了两天,我们的希望越来越高了,我们想,这几天来,这条鱼都活得安安静静,一定能再活下去,至少活到大年初一。正月初一,我们这里的风俗是要吃鱼和剩饭的,所谓“鱼(余)钱剩米”“年年有鱼(余)”,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这条鱼如能活到初一,那不是一种活生生的吉祥吗?
  大年三十夜看“春晚”,加上一夜的鞭炮礼花声,睡得不太好,但还是起得算早,一看那鱼,还是端端正正地趴着,就如我们向往和默念着的一样!于是给它加了水。
  初二,到岳父家拜年,吃狗肉火锅,一家人津津有味,谈笑风生。突然岳母说,这狗是自家的,我们问怎么回事,她说,前几天把农村的老屋关了,搬到儿子为他们在城里买的新房子里,什么都得处理掉,家里的狗也只能杀了。搬家的事,我早就知道,但杀狗的事我不清楚,我顿时感到从喉咙到胃乃至整个身体都有点不舒服,小姨也说“我不吃了”,于是几双筷子都停了下来……
  顿时又忆起有关狗的往事。
  岳父老家住得比较单,加之喜欢狗,家里曾经养过一头黑狗,记得我第一次和它见面它就走拢来舔我的裤腿,兴奋地喘着气向我摇尾巴,狗分亲疏通人性啊!以后我每次去岳父家,黑狗都来陪我们吃饭,围着饭桌打圈圈,夹一块肉给它它吃了,抛一块骨头给它它也吃了,不给它吃时它就趴坐着,安分得近乎温顺,不像旁边的猫不时跳到餐桌上来,不知道轻重。
  不过,你可不要误会,这黑狗可不是温顺的,它的凶可是远近闻名,很多岳父家的邻居从它边上经过无数次了,下次从岳父家门口经过时,它照咬不误!可能因为这一点,黑狗为人忌恨,后来在家门口被人用毒针射杀,岳父母一个扛锄头一个用袋子提着它流着泪把陪伴了我们十多年的它葬在屋后的土山上。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又气愤又难过!
  同样令人又气愤又难过的是,七十多岁的老母一个人住在老家,为了安全和有个响动,几十年没养过狗的她前不久也从邻居家买了一头小狗,我见了一次,一头健壮的棕色小狗,但等不到我第二次回去,小狗已被人哄去吃了!马上想起成语“行若狗彘”,不,是“猪狗不如”!
  马上又忆起一只乌龟的故事。
  去一个理发店理发,主人有捕鱼的爱好,前几天在河里下网,捞上来一只乌龟,现在家里的水盆里养着,我问他是自己吃还是拿去卖,他说他是想拿去卖了,刚好到了年边,可以买个好价钱,至少也值理一百个发!可是他堂客不同意。我问为什么,他堂客和做客的一位老婆婆抢着说,那乌龟上有字,是只神龟,吃不得的!我不信神,要他们拿来看看,一看,龟盖上确实有字,再细看,是一个人名和一些数字,一琢磨,我们判断这是四十多年前捕获它的主人刻下的姓名和放生的时间!这当然不是什么神龟。
  离开理发店后,我心里还在念着这只龟,过了几天又借机去看,主人已经把它放回河里去了。我问他们明明知道不是“神龟”为什么还放了,他们说也说不清楚,反正觉得还是放了的好。我问他们是不是又刻了字,他们说没有。我于是想,若干年后,如果再有人捕到这只龟,可就不会知道它有这么一段经历了……
  到岳父家拜年回来时,我们的鱼依然活着,儿子突然提出杀了算了,说它占了整个一个卫生间,很不方便,加之新年里,有客人要来,更不方便。但争论的结果是,只要这条鱼还活着,我们就养着它。
  忽然想起《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并且马上又蹦出了一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不乐?”,如果真是这样,则“鱼之乐”或“不乐”我不可知,则我杀鱼与养鱼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然而,我又立即感到,两者是不可能相同的。
  又想到,“敬畏生命”是一句很通俗的话,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绕了这个圈子,我觉得理解得清楚了一点。是啊,“敬畏生命”并非敬畏所有的生灵,而是敬畏能给别的生命带来吉祥、快乐、期待的生命!
  
  尹立新,湖南涟源一中教师。

作文材料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