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23

[ 王红霞 文选 ]   

记叙文中字词的品析

◇ 王红霞

  内容摘要:品析初中语文记叙文,重点要注意如何品析动词、如何品析修饰性词语、如何品析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和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关键词:品析 记叙文 字、词 含义 作用
  
  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记叙文中需要我们去品析的字词大多分为四类:1.单个动词或一连串动词;2.修饰性词语,多为形容词和副词;3.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主要是贬词褒用、褒词贬用两类;4.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品析呢?首先学生应明确所品析的字、词属于上面四类中的哪一种类型,然后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揣摩。
  
  一.品析动词
  
  记叙文中的动词,精当传神,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动作的特点,又传达出人物的品质、情感和性格,将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转化为外在行为。所以,在品析动词时,应首先思考动词所表现的人物动作有何特点,其次再考虑动作所传达出的人物性格、品质和情感等,这样才能做到品析到位,要点齐全。以初中语文人教版的课文为例,《故乡》(鲁迅)中“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中“飞出”这一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宏儿动作的迅速、轻盈,表达了他想见我的急切、喜悦之情。
  
  二.品析修饰性词语
  
  为了更好地凸显人物形象,表达主旨,作者在写作中往往运用修饰性词语,最常赏析的是形容词和副词。其中,形容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表形状、性质、状态等。如:《孔乙己》(鲁迅)中对孔乙己胡子的描写句“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中“乱蓬蓬”三字修饰胡子,表现出孔乙己的潦倒,精神颓唐,而“花白”又表现出他年龄大,生活的艰辛,就这两个形容词给我们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贫困潦倒、精神颓唐的孔乙己。副词是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动词、动词性词组的,赏析时应紧扣人物性格、心理或上下文来理解。如《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中面对父亲要请家人吃牡蛎这件事“母亲很不痛快地说”,用“很不痛快”修饰“说”,表面上是写母亲说话的不爽快,实则反映了母亲不好直接反对父亲的提议,既怕花钱又想要面子的尴尬心理。
  
  三.品析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词语
  
  在写作中,作者为了更好地突出情感或造成语言的波澜变化,有时会将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遇到这种情况,就应细加品味,分清感情色彩是怎样变化的,并指出其本意和在文中的意思。贬词褒用往往让语言显得俏皮、活泼,描写对象更生动,喜悦赞美之情更突出。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中“狡猾”本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贬词褒用,理解为调皮、机灵,突出了孩子的观察敏锐。
  有些褒义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褒义色彩,明褒实贬,是反语,表达了强烈的嘲讽、厌恶之情。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描写完清国留学生的辫子后用“实在标志极了”一句作结。众所周知“标志”本意是漂亮,但用在这里褒词贬用,是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无比憎恶。
  当然还有一些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语,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因有了一定的语境,也往往蕴含了强烈的感情,品析时我们也应注意此类情况。
  
  四.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在文章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的写作背景和语境而赋予了它另一层意思,分析时,我们切忌丢掉写作背景和人物的生活经历,只从字面上肤浅地理解。如鲁迅《故乡》中“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中“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在文中结合“我”的生活经历应理解为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又如《孤独之旅》(曹文轩)中杜小康经受住磨难,终于盼来鸭长大、下蛋。文末杜小康那句“鸭下蛋了”中“下蛋”一词既指杜小康父子的辛勤劳动有了收获、回报,结合文章又暗示杜小康经受住磨练,已变得坚强,走向成熟。
  中国语言文字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春意盎然。我们要在掌握一定品析技巧的基础上,真正沉入到文章中,仔细去品味领会字、词的含义,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王红霞,湖北省襄阳市第35中学教师。

记叙文中字词的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