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不难感受到他诗歌中包含的一幅甚或几幅令人神往的图画。他这种诗画交融的艺术成就使后学叹为观止。以至大文豪苏轼感慨地评价他:“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关键词:王维 绘画美 色彩 构图 意境、
千百年来,中国诗歌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盛唐,精通音律亦擅绘画的王维则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诗歌、绘画这两种姊妹艺术的有机结合。读王维的山水诗我们不难感受到他诗歌中包含的一幅甚或几幅令人神往的图画。他这种诗画交融的艺术成就使后学叹为观止。
一.色彩美。
从色彩方面来讲,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主要有水墨和着色两种。传统的中国水墨,也是一种特殊的色彩,是“运墨而五色具”的无彩之色。在中国绘画史上,王维首创了不用线条勾勒而用淡墨渲染的水墨画。不同的艺术领域修养在同一个体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他的山水诗中也产生了不少以水墨色调构思的名篇。如《汉江临泛》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终南山》中的“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无”就是最典型的水墨画面。
由于他对颜色的明暗、深浅有着精微的审辨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在王维诗歌中随处可见色彩淋漓的画面。例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水下”(《白石滩》)一诗,月下的浣溪水涧,水中绿蒲垂手可得,再配上白滩的浅色,显然构成了一幅安然清宁调子的画面,这与王维南宗山水画清幽的用色风格相吻合。无论是绚丽的色彩还是质朴的色调都体现了作者对环境的一种主体认知,因此王维诗歌的色彩不是客观景物颜色的录像,而是作者对主体感情与客观色彩的有机整合,是中国画“随类附彩”着色原则的妙用。
二.构图美。
王维山水诗的构思体现了传统绘画矛盾统一的构图辩证规律。
首先,王维诗歌构图中对取舍处理十分得当,如在《山居秋暝》中,我们相信他看到的不仅仅是明月与清泉,但为了体现“空山新雨”后的寂静与清幽,作者选择了这两个景物,并写出了它们的动态,以更显“空山”之“空”。
一幅绘画作品有主无宾会显得孤独,有宾无主则显得散漫。王维山水诗描绘的画面中,显示出了一位山水画家独有的睿智。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中,突出了参天大树之中杜鹃的鸣声。使读者在“万壑千山”的大背景上感受到视觉形象的存在,同时又有了听觉感受,即突出了杜鹃这一主体,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与和谐美。
三.意境美。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是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由于唐代禅学的盛行,在王维的诗歌意境中渗入了更多的禅味,以禅入诗成了王维绘画与诗歌的主要特点。
首先,王维诗歌常体现出轻安愉悦、闲淡自然的“禅趣”,表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心境。“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牧,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惆怅掩柴扉。”(《归辋川作》)这里的渔樵、远山、白云、杨花、春草,一切都自由自在,各得其所。表现了禅宗的“逍遥自在,逢人则喜”(《五灯会元》卷四十八)的安闲自如的心境。人与自然的无蔽无碍、和谐统一的状态正好表现了人在感性中的逍遥自在,这类诗最能代表王维的禅趣心境。
其次,以禅入诗还表现为用禅的思想方法进行诗歌创作。王维的山水诗通过对山水空寂、宁静的描绘,把禅宗的对一切不忧不喜、无是无非的心境表现出来。如《鹿柴》中自然界的一切空寂宁静而又富有生机。此时,作者身心完全融于自然,个体达到了绝对自由的境界。但是,王维空灵的诗歌意境不是一种死寂,而是包含了环境的空灵与思想的活跃这一矛盾而又统一的两方面,是一种充满蓬勃生机的审美思想。
总之,作为画家兼诗人的王维在诗歌创作中充分运用了绘画“存形莫善于画”的造形优势,给我们展现了充满禅趣的画意,最终形成诗画合璧的独特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坛的不朽地位。
胡富存,甘肃省渭源第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