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视译是口译的一种,多应用于正式会议及学术会议,也常作为同声传译的训练方法之一。本文旨在研究视译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视译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视译 困难 应对策略
视译是把一种语言的书面输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口头输出,口头的翻译几乎是与阅读文本同时发生的。Angelelli(1999: 27)提出:“视译是对书面文本的口头翻译,而口头翻译听上去应该好像是译员在阅读用目的语书写的书面文本的内容。”可见,视译过程中要求译员具备快速、高效的视觉接收、大脑分析和口头表达的协调能力。Daniel Gile(1995)强调,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并进一步提出了能力负荷模式(Effort Models)。Gile(1995:183)表示,在视译过程中,听取和分析信息能力负荷变成了阅读能力负荷,信息输出能力负荷的任务较之口译没有变化。可见,视译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几个不同的认知任务:阅读源语信息、信息重组、翻译成目的语、监控自己的语言输出等。因此,视译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国内有关视译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本文针对视译中的常见困难,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期对今后的视译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视译过程中涉及视觉信息输入以及口头信息输出两种形式,所以下面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视觉信息输入过程中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在视译的阅读过程中,要掌握读取信息的策略,包括对语篇整体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把握、预判、假设、推断语言的深层意义以及及时处理新信息的能力等。但在其读取源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以下困难。
1.多义词
Mayor Geng,Governor Cheng,Secretary Li,Nimen Hao:
如上例所示,此处划线部分的称谓是应该翻译为“秘书”还是“书记”,取决于译员准确把握语言环境,因为,上句是克林顿来访西安时一段讲话的开头,依据当时情景,“secretary”指的是“书记”。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大量存在,要在很短时间中做出正确理解,对译员而言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一方面译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对背景知识了如指掌,只有结合背景知识和具体语境,才能应对视译过程中碰到的多义词。
2.生僻词
视译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生僻词,译员无法准确表达词汇意义,而且由于不能借助工具书,这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解决:(1)侧重于理解句子或段落大意,不必纠结于个别生僻词的翻译;(2)通过语境和背景知识猜测词义;(3)可以用笼统意义的词表达,尤其当该词在整个语篇中表达的只是次要信息时。例如
Society needs doctors, lawyers, engineers, teachers to perform specific tasks necessary to its operation, just as it needs carpenters and plumbers and stenographers.
上句中stenographers 一词,如果无法得知其具体意思,可将其译为“……社会还需要木匠,管道工,及其他一些工人。”事实上,stenographers意为“速记员”。但使用笼统的“一些工人”替代“速记员”并不会影响全句的理解,不失为应急的良策。
3.长难句
视译中面对的是书面材料,语言较为正式,常常会遇到长难句。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译员不仅要边读而且还要边整理语序,不然则无法保证通顺流畅的翻译。这就要求译员在视译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组。那么对于长难句,在视译中我们遵循顺句驱动原则和信息重组原则,即按原句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分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遵循译“信息”的原则,把信息单位按照目的语的语言习惯连接起来,译出整体意思。这就需要在信息输入过程中很快地对源语进行断句(parsing)和组块(chunking)。
In a few minutes /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ill give us a report/ on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Middle East, / about his efforts for an international peace conference.
上例中的句子较长,通过切分,可将其顺译为:几分钟后,国务卿将谈谈中东地区形势最新动态,以及有关他与该地区领导会谈的内容和为召开国际和平会议所做出的努力。
二.口头信息输出过程中的困难及应对策略
视译中语言的输出是在听众面前进行,是一种正式场合的语言交流,因此一方面要求译员具备公共演讲技能,比如如何职业化地使用嗓音(发音、重音、语调)等。另一方面还要求译员输出的语言应该是准确,流利,有节奏感的,就像按照目的语的讲稿直接读取一样。下面,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论述如何自如地在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
1.句法层面
英汉分属不同的语系,其基本语法结构、句子框架、语序的先后等均有较大的差异, 这也正是视译的难点所在。Brady(1989: 141-243) 指出, 视译比同传易受源语侵扰。他认为,“尽管快速理解和分析在翻译中大同小异,但要想视译不受源语的干扰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对此,笔者认为译员在理解源语信息时应侧重寻找的是意义,而不要拘泥于原文的措辞。以下是几点应对策略。
(1)词性的转换
Any delay in the delivery of textbooks will disturb our teaching plan.
译为:教材不按时送到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
(2)増词法
We are also a nation awakened to service, and citizenship and compassion.
译为:我们的国家也是一个被为国效劳的精神,公民义务和同情心所唤醒的国家。
(3)减词法
中国永远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译为:China will forever be a force dedicated to world peace and common development.
(4)语态的转换
The audiences are requested to keep silent.
译为:请听众保持肃静
(5)反译法
I could not agree more with you.
译为:我完全同意您的观点
上述这些方法,是翻译中的常用方法,在视译过程中,如果能灵活运用,就可以很好的将源语信息转换为目的语。
2.数字的口译
在视译中,数字的翻译是难点。由于中英文数字单位间的差异,常常给译员带来诸多困难,除了平时多加训练之外,要掌握两种语言的计数特点是关键。简而言
之,英文数字采用三位一逗号,从右往左分别对应:thousand, million, billion,etc;中文数字采用四位一竖的方法,即从右往左分别对应的是:千,万,亿。按照这种方法将数字进行分割,便于长数字的表达。
视译具有即时性特点。迅速理解原文并即时再现表达, 这要求译员自如地在书面和口头两种不同的语域转换。视译涉及口头信息处理以及视觉信息处理两种形式。因此,译员要在平时训练中多加练习,同时掌握一些应对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Angelelli, Claudia. The Role of Reading in Sight Translation.VA: A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Translators Association,1999.
2.Brady,M.Case Studies in sight interpretation.In J. Dodds (Ed.),Aspects of English:Miscellaneous papers for English teachers and specialists. Udine: Campanotto,1989.
3.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4.郭著章 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5.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王燕.英语口译实务.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王宇珍,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