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因时因地因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则是成功地开启文学教育的风帆。情境创设无论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 文学 教育
在文学作品的教育教学中,因时因地因教材地创设情境是一种重要有效而且十分常用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好、更快、更充分地感知、理解文学作品,从而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诵读情境,初步感受文学作品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强调了“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朗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初步感知作品的阶段,更离不开反复地朗读。为了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应该设法创设朗读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最佳朗读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拉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借助插图创设情境。我们在进行朗读指导时,要充分利用课文配备的色彩鲜明、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为学生朗读课文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使观察与朗读相得益彰,让这些插图带着孩子们走进一个个特定的情境,和作者一同欢笑、一同惆怅、一同激愤、一同悲伤。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再加上想象和品味,就能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情绪,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借助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门高尚而极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乐曲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快慢可以渲染文学作品的气氛、再现作者的情绪。如果把音乐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把学生带到作品特定的的情境之中,就可以更好的感受和理解作品。恰当的音乐情境会使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表情丰富、感情投入地朗读起来,达到忘我、想象、共鸣的最佳境界。
3.借助范读创设情境。叶老说:“在教导学生读文时,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是语文教学在朗读时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教师相对于学生,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对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创设情境,把气氛营造得浓浓的,带领学生借助自己的朗读进入课文多彩的世界。
二.创设探究情境,深入感受文学作品。
朗读只是感知作品的初级阶段。教师在结束朗读阶段后,还应积极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应按照形象性、悬念性、关联性、生活性、贴近性等等原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1.重视导入情境的创设技巧。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引人入胜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通过情境渲染、悬念设置、表演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遨游,打开思维的大门,兴趣盎然地走入瑰丽的语文天地。
2.借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多媒体技术以其容量的丰富性、手段的直观性、媒体的多样性、操作的方便性,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多媒体技术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兴趣,展开想像,丰富所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贴近生活,创设情境。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多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在实践中求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
三.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情感。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套话、假话。
陈灵彩,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