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时下,教改、课改成为主题,到底如何改,改成什么样,无数专家学者前赴后继探讨研究。本文仅从一门新开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与众不同之处入手,谈谈笔者对于教改、课改的一点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大语文 实践 测试 作业
《语文素养》课程是顺应我校教改大潮而生,于2005年开发校本教材,在若干班级进行试点,近两年已在全校普遍开设。
何为《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建立在《语文》学科基础之上,在学生拥有了阅读、书写、表达等基本能力基础之后,重视学生的素质养成,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发展提供营养素。
相对于其他课程,《语文素养》仍为一门崭新的课程,既为新,就应当有朝阳的魅力,理所应当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如何新?以下是笔者在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首次接触这门课程,无一例外,所有学生仍然将概念停留在“语文”上,读读课文,分分段落,背背诗词,如此而已。待翻看教材之后,茫然了,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啊?我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向学生解释这是一门多么与众不同的学问。
我一再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素养》就是在学习怎样生活,通过学习《语文素养》来改变自己,改变现今无聊乏味的生活状态,提升自我,提高生活质量。空洞的说教毫无作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拘泥于讲授、课本、教室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材料与空间,要改变学生,首当其冲改变我们自己。
教与学的形式也不是讲授、作业、考试,而是游戏、交流、比赛、欣赏。任何束缚性的、压制性的教学形式只能给学生套上枷锁,结果只会导致学生逃离。我们要的是身心的放松,平等的交流,自主的发展。
教与学的材料不仅仅是教材中的知识,甚至教材只是一个辅助材料,更多的学习材料在身边,在生活中,如书刊报纸,如电影电视,如自然社会,如人情世态,我们要走出死板的课本,走入精彩的生活中。
教与学的空间不仅仅是教室,更多的是教室以外,可以是图书馆,可以是电影院,可以是校园,可以是宿舍。我们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教室,走出司空见惯的课堂,走入久违的自然,走入多彩的生活。
我们旨在还给学生一个真正的课堂,一个真实的学习状态,从而让学生正视自我,而不是放纵自我,主动感受生活,而不是无视生活。这就是《语文素养》的魅力。
二.“重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注重实践”已是老话,但更多时候只是停留在嘴上或者形式上。在我的《语文素养》课上,不敢说做到了,但我努力去做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语文素养》开篇即讲“阅读”,阅读既是对学生性格的一种培养,也是开阔视野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积淀。但很多学生根本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大言不惭地宣称:“除了图画,我什么都看不懂。”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量贫乏,急需补充,但是强迫看书不可能有任何正面效果,或许还会适得其反。该如何去做呢?
如同首次见面,有感觉才会有继续了解的想法,看书也一样,首先要找感觉。为此,我专门安排了一次阅读实践课,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进行一次全身心的阅读,让学生首先感受一下图书馆的书香氛围。整齐的书架,各类的杂志,敞亮的空间,安静的空气,首先带来的是一种感觉,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杂志和阅读空间,又不会让学生在刚迈进阅读大门的时候因枯燥无趣而退缩,从此永远拒绝打开阅读之门。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值得推荐的,很多学生认为应该多创造一些这样的阅读机会。
除了文字,我们更要从万事万物中增长见识,所以“阅读”之后即“观察”。在《观察》一课中,我也特别安排一节观察实践课,让学生去观察校园,校园中的色彩,校园中的形态,校园中的植物,制作植物标本,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也许这种兴趣不是出于观察本身,而是终于“解放”了,这也是我的目的之一,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也许一次这样的观察改变不了什么,但也就是一次这样的“解放”,让学生爱上了自然,有了爱,还愁没有别的吗?从外面走进教室的学生,脸上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模样,他们是笑的,是得意的,是兴奋的。有个学生收获满满地对我说:“老师,我今天认识了好多植物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句话,足矣。
最出彩的应该属“课本剧”了,这一章节是对学生所有知识能力的综合训练考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均由学生自发组织。剧本创作,角色安排,道具准备,台词、服装、音乐等等,最后现场表演录像。可以说,整个教室沸腾了,学生的心沸腾了,学生在火热的心中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
甚至我也惊讶于学生的改变,他们哪里还是那些沉闷的孩子?他们忘我地投入,尽情地发挥,他们把最真实的自己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大声笑,他们不再因为是上课而偷偷地笑;他们用音乐、用色彩、用创意装扮自己,我被他们感染了。我感觉自己圆满完成任务了,不,不是完成任务,是和他们一起享受了一把生活。是的,生活,就该是这副模样。
三.另类的测试和作业
我们的学生都是身经百炼,屡战考场的,他们对于考试和一成不变的作业已经麻木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改革;《语文素养》培养的是学生的内在,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无法通过分和量来评定,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效果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传统的测试和作业也不适合这门课程。于是我对这两者都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一)“分享”的测试
按照学校分数考核的规定,每个学期需要有三次单元测试,那么我认为测试的目的不仅是对个人知识能力的一种测试,更应该是大众之间知识能力的分享。
我的三次测试分别是“读书交流会”、“调查报告书”和“影视评论会”。
“读书交流会”中,每一位学生把自己读过的最好的书推荐给大家,谈谈读书的感受和推荐此书的理由。这种交流,不仅可以让推荐者再次重温好书,而且同龄人推荐的书更易被大家接受,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短短几十分钟内了解了几十本好书,通过介绍,激起更多人对于阅读的渴望,这是任何课堂都达不到的效果。
“调查报告书”,虽然成绩依据的只是最后的一份报告书,但学生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分组、对调查题目进行分析,对特定对象展开调查走访,讨论意见,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这次活动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最后分享共同的成果。
“影视评论会”更是各显神通,针对同一部影片,大家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主题、人物、画面、音乐,都可以成为评论对象,对于导演、演员也可以评头论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活动可以一改往日学生看电影时只追求情节刺激、贪图消遣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二)“活动”的作业
学生做了太多的作业,麻木了,机械了,每天都在复制,失去了作业的实际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够带着愉悦的心情完成作业,发挥作业的真正意义,我基本安排的作业都是活动类的,例如——
剪报课后的作业是制作一份用于展示的剪报。为了完成这次作业,学生需要在课后阅读至少一份报纸,甚至更多报纸,并且经过仔细筛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剪裁,然后分类、粘贴、修饰。结果虽然只是一份剪报,但过程中得到的远比剪报多得多。
观察课后的作业是制作植物标本,注明植物名称,习性。那么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自觉得就会欣赏,发现自然的神奇,创造了形态各异的植物,为了弄清植物的名称特性,就要寻找答案,查找资料,自然而然就增长了见识。
影视课后的作业是看电影,这个大家都喜欢。有一定选择地看电影,特别是掌握了一定影视鉴赏知识之后去看电影,也就不是单纯地看电影了,而是欣赏。
诸如此类的作业很多,虽然多,但学生可以轻松愉悦地去做,并且会在完成作业后不时拿出来欣赏,似乎这些不是作业,而是作品,是自己精心烹制的点心,不会随着每一章内容的结束而失去味道。
以上只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独木不成林,《语文素养》仍然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也是令人神往的王国,希望通过我们,甚至更多专家学者的努力,让学生从中受益,并且受益终生。
韩晶晶,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