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研究了《失乐园》中作者要表达的自由观思想在学界引起的争议,并通过对作品诞生时代的分析解释了争议的原因。而后通过对失乐园中两大堕落主人公形象——人类和撒旦的分析,来研究弥尔顿在长诗中表达的人类充分享有自由意志的主题思想,以及本篇诗歌中表达的自由观的进步性。
关键词:自由意志 撒旦形象 人类形象 原罪观念
约翰·弥尔顿是英国伟大的诗人、政论家。他在文学上的代表作品是3首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其中成就最大、研究者最多的是《失乐园》。这部长诗从《圣经创世纪》引申而来,有非常浓厚的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神秘的宗教氛围。他对圣经进行的改编,对人物的重新塑造,引起了评论者对作者思想、对作品形象价值争论的狂潮。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在《天堂与地狱的结婚》中说,“弥尔顿与魔鬼同党而不自知”[1],这一断言引起了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和济慈的附和,而这种争议也一直持续到了当代。
一.《失乐园》中对作者表达的自由观思想争议的原因
人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失乐园》只是借圣经故事来展示大革命的历史进程,比如“《失乐园》中,撒旦对上帝的反叛和天国战争正是封建主义的顽抗和两阶级之间的内战。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了断头台。”[2]又比如笔者阅读的一篇文献认为《失乐园》所表达的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其它的生物,关键在于人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人的这种自由意志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和劳动生产。”[3]文献认为人类只有先掌握了劳动技能,才能开始独立思考。当人类开始离开天上的伊甸园,通过劳动独立地创造价值的时候,才能产生真正的自由意志。
《失乐园》诞生的时代正值古典主义席卷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潮在英国开始由盛而衰,但是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失乐园》的创作受到各种文艺思潮的影响,而社会正在经历从封建集权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转型时期,作者本身又在清教徒革命中得到锻造。以上种种,为研究者提出纷繁复杂的观点提供了历史背景、文艺思潮方面的理论依据。本文拟从两大类堕落的主人公形象,来分析作者客观表达的自由观思想。
二.《失乐园》中撒旦形象与自由观的关系
评论界对于《失乐园》中最复杂的形象撒旦有很多争论。黄德林先生在其论文中做了如下总结:“当前西方有三大流派:‘撒旦主义派’、正统派和调和派。”[4]他同时提出了自己对撒旦形象的定义:“弥氏笔下的撒旦是‘恶棍英雄’(villain—hero)形象,‘恶棍’是其本质,其‘恶棍’本质不因时空的变化而变化。”[5]
而笔者认为弥尔顿笔下的撒旦经历了从英雄到魔鬼的转变,而不是如黄先生认为的一直具有恶棍本质。《失乐园》以路西法的堕落开始,撒旦企图与上帝同等地位,号召天使起义,最终失败被击落到火湖里。此时的撒旦依然有着光辉的英雄形象,并且号召各位鬼神妖魔起义反抗。虽然失去了天上的乐园,但依然充分的享有个人自由的权利,喊出“宁在地狱为王,不在天堂为奴!”的语句。[6]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撒旦在最开始的形象是英雄式的反叛人物。
而当撒旦化身为蛇并且诱惑夏娃的时候,其本质发生了转变,由作者对其外貌描述“像小偷一样想要接近她”,“谄媚的舔着她所踏过的泥土”[7]可以看出,撒旦的形象从英雄开始向恶魔转变。而后他在三部曲之《复乐园》中甚至引诱圣子耶稣犯罪,形象从本质上彻底转变为恶魔。
从英雄到恶魔的转变可以看出来,撒旦从本质上彻底地堕落是源自于对人类的诱惑,即对他人自由意志的干扰。弥尔顿通过对撒旦的重新塑造,表达了他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充分肯定。
三.《失乐园》中人类形象与自由观的关系
《失乐园》中另外两位主角——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作为一条纽带连接了《圣经》中天神与人类现实生活的关系,让这部诗歌有了很多的现实意义。
在《失乐园》卷四中,亚当机智勇敢,夏娃温柔妩媚,“他们在草茵上,丛荫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边坐下来,那丛林挺立着,温柔私语着。”[8]撒旦看到这样的场景,已经扭曲的心灵产生嫉恨,变成蛇诱惑夏娃偷吃禁果。上帝提前知晓此事,但是却并不提前干涉人类的选择,他让人类自主解决是否选择吃禁果。智慧树的果实是一个象征符号,象征着一种规则。而人类选择偷吃禁果,象征着他们选择了获罪。所以说弥尔顿是借上帝之口说出了对人类自由权利的充分肯定,他们充分享有自由,甚至连受到诱惑之后获罪也依然能有赎罪的机会。
在卷三上帝与圣子的谈话中,上帝几次重复强调了自由这个词,特别是关于人类在获罪后最终可以洗去罪恶,上帝说:“人不会完全堕落,愿者可以自救,不过挽救不是出于他的意愿,而是由于我所自由给予的恩惠。”[9]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在伊甸园的生活到受到外界诱惑到最后人类是否能获得救赎,都是人类自由意志作用推动的。
四.《失乐园》中自由观的进步性
《失乐园》中的自由观是非常具有进步性的。与《圣经》相比,它更具有理性,上帝是真理的象征,而上帝允许在一定范围内的个人自由意志;与中世纪相比,它更加强调自由,中世纪过分强调了神权对人的统治,而《失乐园》中强调了人类充分享有的自由权利。
《失乐园》不是单纯的《圣经》故事,他以尊重《圣经》原著而又有所创新开拓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也在客观上反对了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统治。《失乐园》以神学反神学,用自己的作品中对撒旦和亚当、夏娃的重新塑造,客观上反对了宗教神学对人类的禁锢。撒旦不论作为大天使长或是恶魔,他对上帝的反抗以及他对人类的诱惑,都是完全用自由意志进行选择的,而亚当、夏娃也是如此。这里的自由是生动具体的,在每个章节都有具体的体现,自由意志也是整部书中作者非常强调的一个思想。这样的重新塑造,比起虚无缥缈的神权,能更好地引导人们用个人自由意志来生活工作,而不是靠交钱给教士来洗清自己的罪恶。
《失乐园》中表述的自由观,客观上加快了中世纪的瓦解,使人民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并用这样的自由权利去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禁锢,使得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注释:
[1]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张炽恒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186,188,191—193,200.
[2]常艳莉.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07年10月第5卷第5期.
[3]张勤.反思叛逆,企盼理性--《失乐园》主题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第27卷(总第121期).
[4][5]黄德林.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
[6][7][8][9]弥尔顿.失乐园[M].韩昱译.九州出版社2000年10月.
参考文献:
[1]约翰·弥尔顿.失乐园(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年.
[2]中英文电子圣经[M]中国基督教协会,2005.4.
[3]吕晓军.《失乐园》中的《圣经》人物形象简析[J]考试周刊.2009,44
[4]张勤.反思叛逆,企盼理性——《失乐园》主题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5]魏涛.论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上帝形象.[J]河北师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黄德林.《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
[7]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M].张炽恒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4,186,188,191—193,200
[8]常艳莉.浅析约翰·弥尔顿《失乐园》的创作目的和革命主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O07年10月第 5卷第5期
[9]黄德林.《失乐园》中上帝形象之探究.[J]上海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10]齐军.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王雅雯,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