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也一直是颇具争议的作品。笔者以哲学的角度切入文本,认为这本小说表面上用看似轻松的口吻,讲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德一生的离奇经历,实际上毛姆意在借此阐明其在唯我论及真、善、美的价值观上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毛姆 《月亮和六便士》 哲学 唯我论
被称为“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的毛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未免有些尴尬:在读者中人气极高,但并不被文学评论家看好,甚至被贬为只会迎合大众口味的“二流”作家。在与其同时代的作家,如: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沃尔夫等,因大胆尝试各种新的写作手法、创作极具实验色彩的作品而倍受瞩目之时,毛姆丝毫不为所动。他始终坚持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写作原则,重视小说的“情节性”与“娱乐性”,用“讲故事”的传统叙述方式进行创作。他善于编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他的作品大多读起来趣味盎然,委婉动人。他的文风冷峻犀利,幽默而不无深意,揶揄却不露声色。他文笔漂亮又能超然事外,即便是悲剧读来也觉轻松诙谐。但是,笔者以为,深入挖掘毛姆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一直在极为严肃地探索着人生的真谛,他的作品蕴含着独特的人生哲理。正是这别具一格的哲学倾向,构成了毛姆“通俗小说”表皮之下发人深省、沉重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艺术唯我论
唯我论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我”是最高的存在,是世界的核心,万物的尺度,真理的标准。毛姆却认为这种观点“既彻底又不失优雅”,甚至认为它的无限魅力,对艺术家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因为无论是小说、绘画还是音乐,它所致力于宣扬的就是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渲染他自己的心灵世界。斯特里克兰德无疑是秉持这种“唯我论”的代表,他的世界已被他的绘画梦想和他想要展现出的灵魂填满,容不下任何多余的人,任何多余的感情。他自私自利,厚颜无耻,不通人情,对自己抛妻弃子的行为丝毫不觉羞愧,对在病困中悉心照顾自己的施特略夫无一丝感恩之心,更有甚者居然染指施特略夫的妻子然后将她一脚踢开,直接导致了她自杀身亡。
一个文明的世界终究包容不下这样一个特立独行、“蛮横粗野”、我行我素的人,斯特里克兰德机缘巧合来到了塔希提岛。岛上淳朴善良的土著居民一点没觉得他道德败坏,只是觉得他有些不同寻常。一个名叫爱塔的当地姑娘嫁给了他,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斯特里克兰德仍是终日作画,在他身染重病,双目失明之后也一刻不停歇。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之后,他终于创作出那幅永垂画史的名作。遗憾的是,在斯特里克兰德弥留之际,也不曾想到为后人留下什么遗作。他尽情展示了自己的一腔热情,便将一切烧为灰烬。
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名作可谓是斯特里克兰德的最佳精神写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http://tieba.baidu.com/f?kz=881719826)作为一个唯我论的艺术家,斯特里克兰德的世界里从来就只有艺术之火,他从不抱怨自己的命运,也从来不气馁;他的生活比任何其他艺术家都更困苦,他工作得也比其他艺术家更艰难,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妥协、让步;他蒙昧、粗犷、离经叛道,同时也诚实、真挚、热情似火;无论他的行为在世人看来多么荒谬、疯狂,他的心智却一直恬静、安详。做一个唯我论者有何不可?当社会无我的立足之地,当他人对我品头评足、挤兑嘲笑之时,何必还在文明的礼数下苦苦挣扎?不如关上自己的眼睛、耳朵,在艺术的世界中抒发自己的理解与体悟,在心灵的世界中乘梦想遨游,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
二.真、善、美
毛姆8岁丧母,10岁丧父,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童年的不幸,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起来,也使他对真、善、美这三种“最为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产生了极大地疑问。(刘文荣译 52)
毛姆说,“人为了虚荣、安乐和利益,总是不顾‘真’的。人并不以‘真’为生,而是靠骗为业的;他的理想主义……也不过是想借‘真’的名义弄虚作假,以此满足他的自负心理罢了。”(53)“痞子”斯特里克兰德毫无疑问是《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中最“真”的人——他从不说虚伪的话。书中的“我”责问斯特里克兰德怎能如此没有人性,丢下家人不管不顾,他却坦然道:“我已经养活她(他妻子)十七年了。为什么她不能换换样,自己养活自己呢?他们(他的孩子)也已经过了不少年舒服日子了。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享过这么大的福。”(傅惟慈译 44)当听说他的妻子将他离家的原因归结为外遇时,他毫不留情刻薄自己的妻子:“女人的脑子太可怜了!爱情。她们就知道爱情……你是不是认为我是这么一个傻瓜,还要再做一遍我已经为一个女人做过了的那些事?”(42)心地善良,首先窥见斯特里克兰德惊人天才的施特略夫,就是被其致命的“真”害得家破人亡,连其妻子勃朗什·施特略夫夫人,也因为被斯特里克兰德抛弃而自杀。作为朋友“我”不由得义愤填膺,斯特里克兰德的真实思想却叫“我”哑口无言:“‘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而艺术已将我的心灵完全占据了,我不能忍受任何外界的桎梏,为了除去这枷锁,即使‘忍受莫大痛苦,弄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108)“生命并没有什么价值。勃朗什·施特略夫自杀并不是因为我抛弃了她,而是因为她太傻,因为她精神不健全。”(140)他的真实就像一面明镜,照出了周围追求世俗快乐人们的徒劳,映射出衣冠楚楚之下的虚与委蛇。
“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宣称有其自身目标的价值。德行就是它自身的回报。”(刘文荣译60)玩世不恭的毛姆,也不得不承认“我们从善里面找不到人生的原由,也找不到对人生的解释,但可以找到某种安慰。”(61)在人情淡薄的社会, “善”就是“幽默感对命运的悲剧性和荒诞性所作的反驳。”(61)真正的“善”令人肃然起敬,那么何为“善”?毛姆也心存疑惑,“善是从正确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那有谁来告诉我们,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上,怎样的行为才算正确?”(61)如果正确的行为带来的却是不幸的结局,那行善又为何?戴尔克·施特略夫,这个小说中最善良的人,明显没有落个好下场。斯特里克兰德鄙视画技平庸的施特略夫,即使向他伸手借钱之时,也会当面挖苦嘲弄,全然不顾施特略夫是那唯一一个欣赏他画作的人。当斯特里克兰德贫困潦倒,病入膏肓之时,施特略夫坚持把他接到自己的家里,端水、喂药,细心照料,把自己的宝贝画室让给斯特里克兰德画画,仅仅因为他从心眼里尊重“天才”,因为他懂得“天才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对于他们本人说来,天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常人“必须非常容忍,非常耐心才行。”(傅惟慈译88)勃朗什,一位贤淑、美好但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往的姑娘,也是因施特略夫甘于为她收拾残局才嫁与他为妻。施特略夫对勃朗什的爱情是纯真无暇,无欲无求的,只希望给她幸福。然而正是这两位最该感恩的人,却联合起来背叛了施特略夫,给了他致命的一击。一生行善的施特略夫得到幸福了吗?他反而失去了安稳的生活,温暖的小家,可爱的妻子,和继续呆在法国为艺术而奋斗的理由。但是假如命运能够轮转,施特略夫仍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因为那是正确的,因为对他人的怜悯、同情深深刻在他的骨子里。“美好之人生,不外乎个人顺其性情,做好分内之事。”(刘文荣译62)施特略夫的善良就是他的回报吧。
“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68)毛姆借施特略夫之口,畅谈了自己对“美”的感受。美的事物能够激起人们高雅的感情,或者使人缅怀往事、或者让人浮想联翩,但尽善尽美的东西仍会使人感到厌倦,完美无缺总是有点乏味,就像施特略夫的油画:他笔下的人物异常细致,色彩过于真切,景色美如仙境,逼真胜过照片,却难逃庸俗、陈旧之感,因而他只是个不入流的画家。美能赋予生活以意义,然而对美的评判标准却是不断变化的。在毛姆看来,“我们会因为熟悉某些东西而觉得它们美,与此相反,我们也会因为某些东西新奇而觉得它们美。”(55)“美”不是只有那一小撮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才能欣赏、理解的,只有人人都可能欣赏的艺术才能算是伟大的艺术——今天,恐怕没有人不承认,梵高更是个天才的画家。
《月亮和六便士》究竟写了什么,批评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不妨把这本回味无穷的小说看成毛姆给我们上的哲学课,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也认真思考一下毛姆给我们留下的课题:秉持艺术的唯我论,将生活完全视为“为艺术而艺术”真的就是无法容忍的吗?“真、善、美”的价值观的价值何在?一个宽容的社会,应该能够容下像斯特里克兰德似的人物,心无旁骛,只为艺术。“真、善、美”或许没有多大实用价值,但是如果拥有这些美德,将会使生活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英>毛姆.毛姆读书随笔[M].刘文荣,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英>毛姆.月亮和六便士[M].福为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刘哲,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09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