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孙犁非常善于运用各种联想方式,或扩大审美感知的范围,或揭示审美意象的丰富内涵,或体认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或拓展审美对象的普遍意义。既使自己情有所依,又创造了生动感人的审美意象。
关键词:孙犁 小说 联想 艺术 意象
在孙犁的小说中,我们时时能够感受到作家那浓郁而热烈的情感:对于勇于牺牲的青年妇女的敬佩,对亲如一家的人民群众的热爱,对战斗过的冀中平原的怀恋。作家的情感似乎打通了空间的阻隔,飞越了时间的长河,突破了事物之间的关垒,自然而自由的流泻着。孙犁为什么能使情感抒发既尽情挥洒,又收放自如?应该说,联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联想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它来源于对生活的审美感知。孙犁在读书、求学、谋生中长期奔波,参加革命工作后,又一直从事文字工作,这为孙犁形成联想提供了生活基础和知识前提。孙犁非常善于运用联想,既使自己情有所依,又创造了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审美意象。
一.接近联想扩大审美感知范围
接近联想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常常由某一对象的审美特征联想到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另一对象的审美特征,从而扩大审美感知的范围。这种联想即为接近联想。孙犁为了营造审美意境,经常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审美感受嫁接移植得以自由抒发。《琴和箫》的结尾,在黄昏“我”遥望着漫天芦苇,“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这“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也许不是大菱二菱,但绝对也应该是大菱二菱的战友、伙伴。这些如花的生命在民族战争中过早地凋谢。但是她们演奏出的“力量”,正从“漫天芦苇”所织就的“大帐幕”中“升起”。孙犁抓住舞台空间和黄昏的时间展开联想,将沉痛和悲愤的情感蕴含在色彩鲜明、画面灵动的审美意境中,既寄托了对逝去的生命的哀思,又表现了革命脉搏永不停止跳动的深刻内涵。
二.相似联想揭示审美的丰富内涵
抓住事物之间的形状或性质的相似点,由此事物想到彼事物就是相似联想。这种联想方式常用比喻、象征、比拟修辞手法,联想特征非常明显,所以在审美活动中经常运用。孙犁非常善于抓住人物的瞬间特征,运用相似联想,展示形象的美好心灵,揭示审美境象的丰富内涵。作家似乎特别喜欢以红喻火,给在冰天雪地战斗着的人们以些许暖意。比如《红棉袄》:“灶堂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象蔓延着火焰一样。”再如《吴召儿》“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作家喻“红棉袄”为火焰、火花,把单纯的物象转化为含蕴着深厚情感和丰富内涵的意象,既昭示了两位小姑娘对人民子弟兵的炽热的情感,也揭示了她们性格的细微差异。前者热情里透着腼腆,后者热情中带着活泼。
三.对比联想体认审美对象的本质属性
对比联想是指在对某一事物的审美活动时,引起和该事物具有相反特征的另一事物的审美感受,使两种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产生对比,从而加深对该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孙犁常用色彩的对比,凸现审美意象的形态美。如用黑、白、红三种最鲜明的色彩组合成一个热情、勇敢、矫健的吴召儿爬山的形象。作家还常用人物和事件的对比,表现审美对象的心灵美。如身材干瘦、眼神干涩、说话气喘的邢兰,干起活来,却是一个“拼命三郎”(《邢兰》)尽管环境艰难,老胡还是“从山沟里摘回几朵还在开放着的花,插在一个破手榴弹的铁筒里,摆在桌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的热爱生活的美好心灵(《老胡的事》)。
四.关系联想拓展审美对象的普遍意义
审美主体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由个体到整体或由原因到结果,扩展审美对象的外延或拓展审美对象的内涵,使得审美对象更具有普遍意义。如《浇园》,伤员李丹看到香菊为多打粮食而挥汗如雨浇园时想“要吸收多少水,才能止住这庄稼的饥渴?要流多少汗,才能换来几斗粗粮,供给我们吃用?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战斗流血的意义,对香菊的辛苦劳动,无比地尊敬起来。”在这里李丹和香菊不仅是一个个审美对象,同时又是军民两个审美群体的代表。
邢宗和,河南偃师市国瑾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