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37

[ 陈瑜 文选 ]   

试论虹影博客身份形象的构建

◇ 陈瑜

  内容摘要:2005年10月21日,虹影在新浪网上开设个人博客。她开博时间早,坚持时间长,一直到今天都还在更新博客。本文以虹影博客为切入点,力图廓清其在博客中的身份构建,望能为重新审视她提供一种视角。本文认为,虹影在博客中完成了两个身份构建:一是命定写作者形象,二是温柔厨娘的形象。
  关键词:博客身份 命定写作者 温柔的厨娘
  
  虹影的身份形象,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话题,有自己的言说,也有他者的言说:1997年,虹影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中告诉我们她是一个私生子,是一个“饥饿的女儿”;前夫赵毅衡说她是 “流散作家”①,是“自恋”的女人②;2003年她被《南方周末》评为“十大争议人物”……形形色色的身份纠缠在一起,就像她的名字“虹影”一样,极绚烂,又极复杂。
  2005年10月21日,虹影在新浪网开通个人博客业务③。博客带有浓厚的宣传色彩,尤其是实名注册的名人博客,为塑造个人形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实际上,塑造个人形象,原本就是名人开博的动机之一,有研究论文指出:“名人追求的并不仅仅是经济效益。个人形象的塑造是更为艰巨的任务。”④
  虹影也在博客中对自己的个人身份形象进行了塑造——通过陆陆续续发布一些关于真实描写个人生活和写作经历的文章,随着这些文章的积累,虹影的个人形象渐渐凸现出来的。
  在博客中,虹影想告诉大家的是:她是一个命定写作者,她是一个“温柔的厨娘”。
  一.火狐虹影:命定写作者
  博客身份建构中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对博主对自身称谓的强调:徐静蕾自称“老徐”,郭静明自称“小四”,李冰冰自称“李老大”……无一不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构建。虹影博客名为“火狐虹影”,自称“本狐”。为什么取名“红狐”?虹影想表达什么?在本节,将围绕她这一博名展开研究,力图廓清这一博名背后的身份构建。
  “红狐”在博文中具体有二次描写:一篇是2005年12月24日博文《虹影对红狐说自己》,另一篇是2005年11月14日《我的右手心生有一黑痣》。从这二篇文章的描写来看,现实生活中确有一只红狐曾经在她伦敦公寓的花园里携家带口的出现过。但现实世界的红狐在文章中并无过多描写,虹影让我们看到的更是一只在精神世界中虚构出来的红狐。
  在虹影的笔下,这只亦真亦幻,半现实半虚构的红狐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倾听虹影讲述自己的写作心路历程;是一个“预见者”的角色,预见虹影以后的写作目标;以及是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引领虹影前去自己所在的那个世界。
  但这又不是简单的倾听,实际上 “红狐”是和虹影一起对过往生命进行的一次整体穿越。虹影不是简单的勾勒自己的创作史,而是讲创作是如何和她的生命产生关联,所以虹影即不回避《饥饿的女儿》一书的真实性,也坦陈直言《K》小说引起的那场官司对她的伤害性,并在最后动情的为自己下了一个结论:“在小说中,虹影寻得了自己。你可以说,没有这些小说,就没有虹影这个人——这个人就只是一个躯体,她的灵魂就是她的主人公的复合。”
  也不是简单的预见,更是虹影为自己的写作之路设下目标,借红狐之口,虹影告诉大家,她的目标是“道人所未能道”,也借红狐之口,指出这样一个目标的艰难性。
  更不是简单的引领,虹影实则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乌托邦”。红狐所在的那个世界,实际上就是庄子笔下的“无何有之乡”,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它是能让人的精神遨游于其中的自由无羁的方外空间。“一人拥有一个小岛”,“人人性情相似”,这样即封闭又开放,即独立又相依的世界除了在精神中找寻,现实又何能满足作者呢?而要去这样美好的地方,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文字,所以虹影说“我划舟访问他们,沙滩便是纸,足迹就是文字。”
  通过这样的描写,红狐就与虹影在生命上产生了关联,虹影不仅仅是尊敬那只红狐,红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了虹影的生命。
  为什么虹影会虚幻一只红狐来阐释写作和她生命的关联?这并不是偶然,虹影解释命运一向带有玄幻的色彩。比如为什么要写作?怎么样走上写作道路?这是许多作家都喜欢言说的话题,史铁生就说过他写作没有什么崇高的动机,就是希望能够让母亲为自己感到自豪。王安忆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说来说去,我写作的初衷只是为了找一条出路,或是衣食温饱,或是精神心情,终是出路。”⑤区别于这些具体写作动机,虹影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在博文《我的右手心生有一黑痣》中,虹影写道:“我的右手心生有一黑痣,算命先生对此说法各异,但我相信其中一种:我终生得靠这手吃饭,果不其然。”在《第一次见我的守护神》中虹影又交待小时候和母亲第一次进庙,找自己的守护神,稀里糊涂就选中了手执智慧之剑的的文殊菩萨,而那个时候虹影还只有几岁。无论是几岁时选中的守护神文殊菩萨和还是手中天生的“黑痣”,都是很玄妙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就带有更浓厚的神秘色彩。在虹影看业,是冥冥中的一股神秘的力量把她推上了写作道路。这件事命中注定,不可更改。
  “我是谁?”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几千年前,哲人柏拉图提出了哲学上的这个终级命题,而把这两篇文字合在一起,虹影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她的出生注定就是文字有关,她要用文字去抵达红狐生活的理想世界,她就是一个命定的写作者。而红狐呢,是这样命运的设定者,引领者,也是这样命运的践行者,红狐也是虹影呵!
  二.温柔的厨娘
  1997年,虹影以一部自传体小说《饥饿的女儿》走入人们的视线。作品中对于苦难和饥饿的描写打动了无数人,虹影也以“饥饿的女儿”的形象深驻在人们的脑海中了。刘再复称虹影为“双重饥饿的女儿”⑥,周江林也说“她饥饿,并且是永远饥饿着的女人”。⑦
  在博客中,有大量文章是虹影对自己过去苦难生活的回忆,对自己家人的记录和描写。但是重新回顾过去和重新走进家人的虹影,却不再是以“饥饿的女儿”这个形象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的厨娘”这样一个新形象。如果说身体、物质的双重饥饿是“饥饿女儿”的主要表征,那么“温柔的厨娘”则是一个饥饿得到填补,情感得到慰藉的个体形象。
  这样一个形象的转变并不是突兀的,在《饥饿的女儿》中,她以身体上的饥饿为明线,以情感上的饥饿为辅线,塑造了一个物质和精神上双重饥饿的形象。而在博客中,她同样以“食物”这条物质线,串连起“贫民窟”、“母亲”这样几个情感点,把自己从“饥饿的女儿”转变成了“温柔的厨娘”。
  下面就从虹影的博客文本和《饥饿的女儿》这个小说文本出发,来对这一转变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身体饥饿/制作美食
  虹影在博客中有大量描写美食的文字,在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虹影不仅成为了一个美食家,而且还成了一个做菜高手。
  一道菜端到虹影面前,她不会是第一个动筷子的人,她会先观其色,然后再闻其味,要是这两项都不能达到她的标准,她不会轻易吃这道菜。(《虹影:把感情融到饭菜里》2006-11-06 00:23:32)
  家里一直都备有做这道菜的料,但嫌光是牛肉不够做成我想要那种味。于是上街买了牛尾来制作底汤,用了矿泉水,而放弃自来水。(《在伦敦有一位美厨娘兼好作家》2007-04-25 00:53:26)
  吃饭要求“色香味”,做菜更是不马虎。这与虹影在《饥饿的女儿》中描写的那个自己实在是判若两人。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是那个做梦都在寻找食物的女孩,平日生活中也是以粗粮、野菜来裹腹。那个时候的虹影所面临的物质贫困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但虹影在这里不是要告诉我们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虹影无需如此。我们也不能够把这仅仅当成是文人贯有的风雅情趣,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现代女人的小资情怀。
  吃在这里具有丰富的意义。在过去,对于虹影来说,“食物”、“吃”都是一种致痛的关注和倾诉。而现在能够吃饱,能够吃好,不仅代表的是物质的富足,而且也是精神上的富足。通过吃,虹影更好地理解了自己从小生活的那个环境,理解了养育自己的母亲,“食物”在这里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虹影看到了过去灰暗生活的光亮,触摸到了这过去冰冷生活中的温暖。吃的意义非同一般!
  (二)冰冷的母亲/温柔的母亲
  对于虹影笔下“母亲”的形象我们并不陌生。
  在《饥饿的女儿》中,母亲作为一个女人是传奇的——敢做敢为,为了追寻爱情,逃婚、出走、和别人结合生下私生子,性格中天然就具有叛逆和反抗的一面。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做事生活习惯不讲究,外貌也非常难看,还喜欢说脏话,乱骂人。总之“我当面背后都不愿多叫她一声妈妈,我和她都很难朝对方露出一个笑容。”
  在博客中,虹影并没有回避母亲身上的这些缺点。母亲依然会动不动就训斥虹影。但是博客中虹影更注重突出的却是母亲难得一见的平和的一面,在暴躁性格后温柔的一面。而这一面是通过食物来传递的。
  不过打那后,每周末母亲回家来,都在说我做的菜。哪怕她进门时再累再不开心,只要拿起饭碗,和我说做菜时,也会心平气和,显出了不多见的耐心。(《我最早的美食老师》2007-11-16 06:48:12)
  母亲不是一个温柔的人,生活的重压早就把她的脾气变得古怪狂躁,虹影在这里回忆起母亲的温柔,只是因为虹影在穿越了大半个人生之后,明白人生之难。虹影开始渐渐明白母亲的苦衷: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饥饿的女儿”,吃不饱,也没有人关心。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母亲对于食物是重视的,她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吃饱,她还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好,所以她看到虹影把饭菜做得有模有样才高兴,才开始一反平日的火暴脾气,耐心的教虹影如何做菜。母亲也许不懂得情感上的饥饿,但是在那样的年代里,希望自己的女儿吃好,这就是最大的关怀。
  所以当虹影多年后再次回忆起母亲,把她的形象固定在一个教女儿做菜的母亲的形象上,其背后是大有深意的。母亲说过:“把你的心融在菜里面,菜就会变成你想象得一样好吃”。把心融在菜里,那就是母亲对家人的关爱,对自己的关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她何尝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而虹影,又何尝不是一个幸福的女儿呢?
  (三)“贫民窟”中的美好回忆
  当年虹影是以一种决绝的姿态逃离她生活了十八年的重庆南岸贫民窟,在她的记忆中。那个地方不仅穷,而且还缺少爱,吵架打骂都是家常便饭。
  但在博客中,当虹影回忆起贫民窟,虽然它仍然又穷又脏,但虹影却通过食物发现了贫民窟中亮彩的一抹,十分的温暖。
  家家生活都不宽裕,如何在有限范围里吃出好菜来,家家都费了脑筋。我开眼看着,充满了惊奇。西瓜吃完后,不舍得扔掉,把皮与芯间的部分切出来,放上盐,拌着辣椒大蒜酱油,真是又脆又香,可口之极。饭有锅巴,放些水,和萝卜叶子一闷,那萝卜叶子香和米粒完全可进入红楼大观园。逢着生日必做豆花,要蘑黄豆,在豆江上点出可爱的花来。剩下的豆渣,不会扔掉。纱布包起来煮熟,炒豆渣泡菜,香味不亚豆花。豆渣太多,吃不完,分一小半做豆渣饼,加一点面粉,放一点葱花,搁一点儿菜油和盐,大铁锅里,烙得两面黄澄澄,脆皮,柔软芯,真是世上美味。(《我最早的美食老师》2007-11-16 06:48:12)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通过食物这个角度,虹影开始用温暖的眼光去打量过去苦难的生活,弥漫在《饥饿的女儿》中那些灰暗的色调开始缓和。虽然童年的苦难记忆不可能随着时日的消逝而完全遗忘,虹影自己就说过“饥饿的记忆”是一辈子的事情,但是却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些苦难的记忆,虹影这次采用的就是“温柔的厨娘”这样一个角度去打量自己过去的生活,那段苦难的生活带给她痛苦的记忆,但是也让她感知了温暖,让她感知了生活中的美好。任何东西,越是稀少,越是珍惜,贫民窟的生活环境是很难和美好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人们讨论食物的时候,虹影感知到了,并因此深深记在了脑海里,这与母亲的温柔一样,同样是在苦难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所以虹影倍加珍惜。
  从记忆苦难到从苦难中发现亮色,虹影开始变得平和,生活步调也开始更从容,主动为生活加上亮色。这实际上是对苦难的一种更大超越。
  更平和,更快乐,消除身体饥饿,消除精神饥饿,虹影完成了自己“温柔的厨娘”的角色描写。
  
  注释:
  ①赵毅衡:星序边缘·那年纽约咖啡红序,那年纽约咖啡红[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
  ②赵毅衡,虹影打伞[J].文学自由谈,1996,01:70—75.
  ③虹影博客截止2010年10月25日,共博文253篇,由于虹影博客还在坚持更新,处于一种动态变化过程,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本文旨对2008年12月31日前的209篇博文进行研究。其中2005年65篇,2006年99篇,2007年30篇,2008年15篇.
  ④刘佳:中国名人博客发展概论[D].西安:西北大学,2007.
  ⑤王安忆:我为什么要写作[J].青年文学,2003,12.
  ⑥刘再复:虹影:双重饥饿的女儿,饥饿的女儿[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315.
  ⑦周江林:另一只手指向哀愁.
  http://culture.163.com/culture/editor/interview/050531/050531_147857.html
  
  陈瑜,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教师。

试论虹影博客身份形象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