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价值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在“唯高考独尊”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常常被忽视。要改变这一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通过阅读激发学生情感;另一方面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升华学生情感。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教师 学生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是语文学科性质的根本要求。但在当今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唯高考独尊”、“一切为了上大学”的治学动机总是驱动着人们把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这一偏激的教学现象既与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的根本要求相悖离,也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论主张置之不顾的表现。让人堪忧的后果是学生不再喜欢语文,他们抱怨语文课枯燥乏味,缺乏美感和乐趣。长此以往,一种“提不起劲”的学习态度相随而来,直接后果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语文,甚至产生了“认真听否,对考试的成绩影响不大”的心态。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口号下的一大败笔,对整个教学过程是百害无益的。要改变上述现状,必须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语文教学缺乏激情,教师不能恰当地运用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来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起他们在感情上的共鸣。概括地说,就是一种情感教育的缺失。
何为情感?情感是指“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1]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反应,是构成一个人心理发展特点总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处在特定年龄阶段的高中学生,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参与的任何教育活动也是伴随着情感的。因此,在本身就带有浓厚情感意蕴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优美的字句间获得欢喜、愤怒、悲伤、恐惧等相应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推卸的任务。简而言之,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教材为载体,用富有情感性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知和解读,让他们在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中受到启迪与激励,产生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判断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个性的目的。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2]因此,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呼吁和实施情感教育。
(一)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情感
南朝梁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3]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沿波讨源”,进而达到“其言皆出于吾口,其意皆出于吾心”的境地。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 “入情”是情感教育的第一步。情感是文章的内核,语言是情感显现的物质外壳。因此,要“入情”得先从语言着手,准确抓住语言传递出的情感信息。要达到这一点,最基本最必要的方法便是阅读。因为阅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汇,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面,让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4]
“语文课,应当抓住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5]读,是把抽象的文字载体的声音形象化,然后作用于人的心灵;是把握语言材料最直接的方法。情意盎然的朗读,或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作品中的神韵和情思通过这个媒介,“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6]教学中,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是登堂入室的第一步,也是教学过程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课堂阅读包括教师的范读、磁带朗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朗读、吟读、唱读、念读、默读、精读、跳读等。有时候为了更好达到效果,许多教师还借用其他手段。例如,在朗读时用音乐伴奏,在朗读完课文后展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案图画,或者在业余时间结合课文内容带领学生参观访问。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中的爱憎情感、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作一个大致地了解和认知。在很多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上,他们都很注重“读”这个环节,甚至一篇课文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读”上面,让学生在“读书百遍”的基础上“自见其义、自悟其情”。
(二)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升华学生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被唤醒后,教师再借助恰当的教学手段对教材中的情感进行深化讲解,必能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作品的内在理想和情感意蕴通过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化?妙在方法的掌握与运用。
1.生动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7]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开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钥匙。只有生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才有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更形象地传情达意,叩击学生的心弦;也只有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妙趣横生,学生才能听得喜形于色。一堂好的语文课,理应是一堂优美的语言课。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抓住具体篇目的不同情感,以得体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节奏传达出其中或激烈、或平淡、或高亢、或沉郁的不同情愫。
2.丰富的表情
表情是情感的外显形式,是情感的无声表达。教学中的表情通常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展现某个形象,伴随着语言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主要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动作表情。在课堂上,教师传达情感,一方面要凭借课文本身所蕴藏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依托手势、动作、目光、神情、眼神等表情语言。诸如教师的手势、眼神、微笑、皱眉等就是情感的具体化,它们所传递出的喜怒哀乐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心灵的准确折射。实践证明,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平铺直叙、不动声色、理性说教、毫无表情的话,那就会大大伤害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教材涵义的理解。”[8]。故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脸语”和“眼语”,将作者的情感立场和思想内涵传达给学生,引导他们张开情感的翅膀,飞翔在艺术的境界里;让他们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感悟情感,升华情感。
3.电教化教学手段的借用
如果在教学中能引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不但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够借助具体的动作、姿态、声音、图画、音乐、通过形象的、有声的表演来理解无声的人物、思想与艺术,帮助学生直截了当地走进课文,走进人物,走进艺术。当前,电教化教学手段普遍运用于课程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如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电影皆是大部分中学的必备器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现成资源,“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9],多角度多方位地激活学生的头脑,刺激他们的感官和思维,使其在具体情境中受到感染,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10]在课堂上,教师要满怀激情地全身心投入,以各种阅读方式带动学生深入挖掘文中的情感因素和思想内蕴,同时借助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多样的电教化设备,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游于知识的海洋里,沐浴在情感的雨露中。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035.
[2]翟启明.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2005.97.
[3]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86.
[4][6]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12,156.
[5]范雪琴.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2).
[7]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291.
[8]燕国材.心理与教育[M].宁波: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184.
[9]陈洪.浅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改聚集,2009(6).
[10]谢军辉.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百花园地,2009(2).
吴玉霞,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