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七律诗篇。作者描绘了自然冬夜景色的壮美,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流露了诗人自己的寂寥心情。后人对《阁夜》末联中“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说法不一,令人费解。笔者通过查阅网上唐诗资料、电子词典等工具书,通过分析杜甫本人的用词特点,运用简单的统计分析,分析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各个词语的真实含义。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理解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关键词:杜甫 《阁夜》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一.问题的提出
唐代诗人杜甫的《阁夜》是一首深受读者喜欢的著名七律诗篇。全诗如下: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是杜甫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居住于夔州西阁时有感而作的。当时西川处于兵乱时期。诗中作者描绘了冬夜景色的壮美,诉说了兵乱之中黎民百姓的悲戚,表达了由武侯庙、白帝庙而产生的对历史变迁、贤愚同尽的感慨。
教材将“人事音书漫寂寥”解释为“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寂寥,徒然感到寂寞。漫,徒然、白白地。”。笔者查阅了《新华字典》,“交游”为“结交朋友”的意思。笔者在阅读上述解释文字时,感到特别困惑,因此开始查阅一些相关文献。
《唐诗鉴赏词典》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音书,词意平列。漫,任便。这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唐诗三百首》中对“人事音书漫寂寥”的解释为“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的解释是“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
仇桢在2004年第10期的《语文教学之友》(第33页)上对“漫寂寥”的两种解释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他分析后认为,“漫”即“满”,引申为“全、都”,因此认为“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为“如今人事‘岑’寂,‘音书’杳然,一片虚无”。
仇桢的文章虽然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但是在笔者看来,也还是感到难以接受。在本文的以下部分,笔者将通过在线资料,如《全唐诗》(http://www.chinapoesy.com/)、《唐诗三百首》(http://www.chinapoesy.com/)、《汉语大词典》(http://cd.kdd.cc)分析杜甫本人在使用“人事”、“音书”等词语的特点,总结出它们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内涵。
二.杜甫诗中“人事”、“音书”的用法分析
笔者首先分析“人事”一词。除了《阁夜》之外,在《全唐诗》中,杜甫还有以下十二首诗中使用了“人事”一词,其中含有“人事”一词的诗句有:
(1)《新婚别》诗中的“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2)《发秦州》诗中的“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3)《短歌行,送祁录事归合州,因寄苏使君》诗中的“前者途中一相见,人事经年记君面”;
(4)《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诗中的“千室但扫地,闭关人事休”;
(5)《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诗中的“贫贱人事略,经过霖潦妨”;
(6)《独立》诗中的“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7)《野望》诗中的“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8)《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诗中的“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9)《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四首》诗中的“人事伤蓬转,吾将守桂丛”;
(10)《遣愁》诗中的“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11)《小至》诗中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12)《客旧馆》诗中的“陈迹随人事,初秋别此亭”。
根据上述诗句,“人事”的意思大致为“人世间的事情”。
另外,《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人事”的诗有王维《桃源行》诗中的“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的“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间世事不停地交替变换,一代接一代永远今来古往)。上述两处“人事”都是“人世间的事情”的意思。
下面,笔者来分析“音书”一词。除了《阁夜》之外,杜甫还四首诗使用了“音书”一词,即:
(1)《云山》诗中的“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2)《赠韦赞善别》中的“江汉故人少,音书从此稀”;
(3)《宿府》中的“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4)《偶题》中的“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罴”。
其中“音书”的意思均为“音讯、书信”之意。
作为佐证,笔者查阅了《唐诗三百首》收集的含有“音书”一词的诗,它们有:
(1)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中的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2)李频的《渡汉江》诗中的“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3)沈全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中的“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等。
其中“音书”均可理解为“音讯、书信”。
另外,参照上下文容易发现,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时,该词或前或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由此,“音书”的含义显得明确。
三.“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
前面,笔者给出了杜甫以及其他诗人使用“人事”、“音书”的一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结合《阁夜》的特点,笔者对“人事音书漫寂寥”进行几个方面的分析。
首先,笔者从关涉角度分析《阁夜》的整体描述特点。
在诗人的整首诗中,首联、额联、颈联写诗人所见、所闻,都是关于从感官出发,反映现实世界,属于“关于现实的”内容,并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尾联的上句写所忆,是写历史的,也没有“关于自己”的内容。如果尾联下句“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内容,显得与整首诗不协调。因此,将该句理解为“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不够贴切,因为这种理解使得“人事音书漫寂寥”是“关于自己”的了。
第二,虽然“终”为副词,解释为“终归”,但是在“卧龙跃马终黄土”中的“终”具有“终成”的意思,因此“终”在功能上实为动词。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漫”字应该具有动词功能。因此,“漫”作为“任凭”似乎不当。
第三,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使用“音书”一词的上下文来看,使用“音书”的诗句前后总有一个字或词与它搭配(例如“音书静”、“音书稀”、“音书绝”、“音书断”等),而不是单独使用。因此,“人事音书漫寂寥”中的“音书”不是“音书杳然”的意思。
综合上述三个要点,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 教材把“人事”理解为“交游”,似乎欠妥。“交游”意指“结交朋友”,内涵太窄,与“卧龙句”中提到的“卧龙跃马”不相称,应该按照诗人杜甫的习惯用法,理解为“人事间的事情”,或者理解为“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
* 根据杜甫和其他诗人的习惯用法,“音书”不具有“音书断绝”、“音书杳然”的意思,这一点理解与教材中的解释、《唐诗三百首》的解释、仇桢的解释等截然不同。
* 诗人在写出追忆历史的“卧龙句”后,似乎意犹未尽,需要由下一句的“人事音书漫寂寥”来对照、应答。而这种应答应该是一种宿命论式的断言。因此,紧扣上句的意思(即“贤人枭雄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历史人物最终同归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应该反映现实和未来。
由上述三个要点推断,“人事音书漫寂寥”的含义应该为“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四.总结
本文运用词语分析、关涉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对诗圣杜甫的名篇《阁夜》中的“人事”、“音书”、“寂寥”进行了详细剖析。笔者认为,“人事”指“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而不是“交游”的意思,也不完全指“人事变迁”),“音书”指“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而不是指“音书断绝”,也不完全等同于“朋友之间的慰藉”),“寂寥”指“无形空寂”(而不是指“寂寞”,否则“人事音书漫寂寥”就变成关于“诗人自我的”了)。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得出了“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即“现今世俗中发生的大如战乱之事、小如个人的离别和失意之事,亲朋间通过音讯和书信建立的关系和感情,更是遁入无形空寂之中”。
最后,通览《阁夜》全诗,结合“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新解释,笔者除了体会到诗人在那个不眠之夜,对现实的悲愤,对百姓的忧伤,更加体会到诗人对人、事、物无情历史规律的感慨,以及内心世界的孤寂与无助。
参考文献:
[1]仇桢,“漫寂寥”别解。《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0期,第33页。
[2]《全唐诗》 http://www.chinapoesy.com/。
[3]《唐诗三百首》 http://www.chinapoesy.com/。
[4]《汉语大词典》 http://cd.kdd.cc。
曹天璞,云南师范大学附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