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已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农村的孝文化更是引人关注。笔者的故乡——珊溪街头村的孝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地方性内涵。
关键词:珊溪街头村 孝文化 和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孝道”已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农村的“孝文化”更是引人关注。笔者的故乡—珊溪街头村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孝子代代迭出,经过《百家讲坛》、《共同关注》等知名栏目的连续报道后,其行孝事迹更是远近传播。街头村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地方性内涵。下面,笔者略谈“孝村”转型成功的经验及挖掘“孝文化”的建议。
一.“孝村”转型成功的经验
经验一:充分发挥老协、基层老党员、基层组织的作用。
据珊溪街头老协会长罗文直介绍:文成县珊溪镇街头村有890户,2700多人,其中老年人口500多人。老年人协会(简称老协)成立于1991年,当时有会员198人,现有会员463人,70岁以上300人,80岁以上126人,金婚有72对,已辞世的会员216人。从1992年开始,针对村内少数村民不孝顺老人的现象,街头村老人协会抱着正面教育的宗旨开始做评选孝子孝孙的工作。17年来坚持不懈,共评出91位孝子孝孙及孝顺媳妇、五好孝顺家庭、关爱老协事业的积极分子等共230多人次。对一个山城小村来说,能连续17年坚持评选“孝子孝孙”以彰显孝道不是件简单的事。老人们从最传统也是从最简单的“孝道”出发,朴素地用行动诠释他们对“如何营造和谐社会”的理解。
弘扬孝道,促进农村和谐建设活动能长期取得成效与镇政府、村两委的支持分不开,更离不开老协和基层党员的共同努力。老协17名理事,11名党员,他们积极筹集资金,在物质的分配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老协举办活动,镇主要领导都来参加。镇领导的积极支持态度,为树立尊老的风气树立了榜样,对孝道建设无形中提供了巨大的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
经验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弘扬“孝道”。
街头村长期坚持评选孝子孝孙的评选标准:除了遵纪守法外,最重要的是看在日常生活中能对父母或伴侣的父母尽孝道。其奉行的是“养老、敬老、尊老、亲老、送老”。孝子孝顺经老协初评、公示,村两委批准,确定人选。街头村每年在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中举办“百老宴”,300多位老人,集体会餐,举行庆祝大会,给金婚送礼,给年届70、80的老人祝寿,给90岁以上的“老寿星”送寿礼、合影等已成了约定俗成的事情。在大年初一或重阳节,村老人协会为获奖人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敲锣打鼓给获奖者戴上大红花,将其送回家,在全村宣传事迹。除了评“孝子孝孙”、“模范丈夫”,街头村还设立“再婚奖”,专门奖励敢于晚年再婚的老人的鳏寡老人。
“孝”作为街头村人们文化心理的积淀,逐渐养成了以爱自己的孩子、妻子、家庭作为经营好事业、生活的基础。村老协开办了图书阅览室、孝道宣传专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孝道宣传。利用评选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有文化、年富力强、群众威信高的骨干。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逐渐培养、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人的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弘扬孝文化,不仅达到个人修身、宣传儿女尽孝,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将一种“善”的因子散播到各领域,是互动的过程。近年来,街头村社会治安好,邻里纠纷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街头村大力提倡“孝”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成,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为积极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广造声势。
验经三:依托文艺形式,倡导孝的途径。
街头村在评孝子孝孙,倡导子女积极行孝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倡导孝的途径。前几年,街头村成立了老年大学,每周三组织老人学习党政党规、国内外大事及老年保健知识等。另外,聘请教师成立了200多人的各类型的民乐队。其大型器乐合奏《什景》、《丰收锣鼓》等气势宏大,已成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每年都邀请街头村农民知音乐团在全镇义演,把街头孝事迹传遍整个镇。如“庆祝第21年老人节暨百老宴”、“夕阳恋暨全家孝文娱演出”、“老协祝寿庆典文艺演出”,文艺节目唱响全县。通过评选孝子孝孙这个载体,极大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与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达成双赢。
经验四:开辟宣传新渠道,全面推广“孝文化”。
据悉,上级文明办已成立孝文化办公室、研究室和纪念馆等,以街头村孝文化建设经验为典型,进行全市推广。温州市文明办已联合多家单位向各县(市、区)发文,征集孝顺故事和经验,丰富内容,并制订了详细的推广计划。作为全市孝文化建设的“发源地”,珊溪镇率先启动了推广计划,首站已进校园。文成珊溪中学每年开展“知孝、行孝、扬孝”活动,评选“十佳孝星”给予奖励。通过评选孝星活动,让学生在孝德文化的氛围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珊溪中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氛围大大得到改善,德育工作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随后,孝文化推广走进家庭,走进机关,走进村居,必将获得更大的社会效果。
二.挖掘孝文化的建议
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造成的巨大的冲击,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如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及留守老人的现状,让大力倡导孝成为迫在眉睫的事。尽管街头村在“孝”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下一步工作中,还要继续以维护老年人利益为宗旨,以造福老年人生活为已任,将“孝”村打造为民心工程、品牌工程,让更多老年人从中受益。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完善宣传资料,编撰乡土教材。针对现在青少年“孝文化”观念淡薄的现状以及满足旅游者文化憧憬和追求的需要,挖掘“孝文化”内涵。如将《珊溪街头孝故事》分编成小册,制成儿童版本或卡通版本等,图文并茂,出版销售。并可编撰《孝文化乡土教材》,将孝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学的特色教育,使未成年人从爱父母、爱长辈到爱集体、爱家乡,提升到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度,树立赡养老人是弘扬传统美德的观念,进一步发扬光大孝文化,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开设“孝专栏”,成立“孝星”宣讲团。“孝”之所以能名传天下,更在于本地孝子代代迭出。可在地方网上开设“孝专栏”,通过一系列当地孝子故事,陶冶公民的孝心,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提高市民的素质。另外,可以在街头村每年评选出的“十大孝子”、“十大孝星”中选取人员组成“孝星”宣讲团。在宣传团的带动下,让“孝文化”的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3.创编优秀文艺节目,举办“孝文化”节。街头村普通民众对“孝文化”节目的支持和热爱,足以证明以“孝顺子孙”为素材创作优秀的文艺节目来宣传“孝文化”是最直观奏效的。可以定期举办“孝文化节”,让人们更形象地了解各地的“孝文化”,从而让街头村“孝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4.建设“孝文化”公共设施。孝文化设施是“孝文化”的有形载体。可将珊溪镇作为孝文化园来建设,开发孝文化旅游基地,尽快让已有的街头村孝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拟通过建设“孝文化”场馆、“孝文化”雕塑、体现“孝文化”的亭台楼阁、文化长廊等等系列规划,亮出“孝道”品牌,捕捉新的旅游增长点。
5.发展“孝文化”相关的主导产业。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当地发展。抓住孝文化这个“牛鼻子”,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完善产业链。如将珊溪万亩杨梅、千亩白茶等丰富的农业资源与“孝文化”联接起来,开发一批“孝文化”系列品牌产品。如杨梅旅游茶、“矿泉饮品”。产品上可附上通俗易懂、极具特色的“孝事迹打油诗”。让系列“孝文化品牌”产生扎堆效应,形成“孝教育”基地的旅游路线,丰富文成文化旅游产业。
6.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和激励措施。可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孝道,强化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等。通过弘扬孝文化,提升公民法制观念,呈现崇尚孝德、营造具有现代人品格的孝亲敬老浓厚氛围的文化品格与独特形象。
街头村老宅子至今留有当年的古语:“孝田头,锅有各,孝父母,自有福。”这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的精神需求。如今,徜徉“孝村”的大街小巷,从前又脏又乱的城区变得干净美丽;越来越多的老人甩开了家务负担出来健身,他们满是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今后,我们要将“孝文化”不断完善,形成特色,发扬光大,让“孝文化”之花开遍神州大地。
罗静荣,女,浙江文成县文化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