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将从写作内容、写作目的与感情基调、主要艺术特点三个方面对佩里·安德森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进行解读,同时对政治书评的写作提出自己合理的思考。
关键词:写作内容 写作目的与感情基调 艺术特点
(英)佩里·安德森的《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作为2010年中国最重要的学术译介之一,在本年度读书界引起了重大的反响,同时对思想界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佩里·安德森生于1938年,作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24岁即为《新左翼评论》的主编,他精通6种语言,除了主编《新左翼评论》,还主持Verso出版社,同时又是《想象的共同体》(一本对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红色经典解读产生重大影响的论著)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弟弟, 英裔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与作家,他以英美为基础的西方社会为研究对象。
一.专注于当代思潮史谱系和政治领域研究构成本书内容上重要的特点
作为“一部当代思潮史的著作”,本书关注的思想家和作家们,分别属于政治领域中的左、中、右三派。学者陈漱渝认为,无论在中国的语义学中,或者是在西方的语义学中,“左”、“右”两个字的涵义都具有相对性和变迁性[1]。本书关于政治派别的分类也并非泾渭分明,如作者把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哈贝马斯放在中间派上,而在政治学领域中,很多人将他定义为新左派。同时作者将哈贝马斯和约翰·罗尔斯和诺贝尔托·博比奥归属“温和左翼”,这样分类的理由是“来自那个把他们后期著作中的国内政治理论串联起来的概念:共识”。作者坦言,“从政治领域的任何一个流派中挑选任何一个人物,总是会有武断之嫌”,当然作者并没有超然独立的位置——他也在这个队伍中,并且是列于最左边的那一个。
本书前三个部分对当代政治思潮进行了一次横向扫描,它遵循了《交锋地带》所采用的方法。作为一本政治学著作,涉及到除政治外的经济学、哲学、文化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甚至结构主义、生命科学与艺术领域,作为在《新左翼评论》工作长达50年,政治思维已深入内心的作者本人来讲,这些知识体系的缺口必然会对阅读造成一定的隔膜,所幸他已在其他地方做了一些弥补比如关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作者在《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中讨论过,其他的或是已被同仁关注过,或是与本书论及的思想家进行类比研究,这样就可以集中对各大思潮的代表性人物进行深度论述。
二.写作目的与情感基调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文学价值的等级每一级都相当于精神生活的等级。”所谓正极性,指的是作品在情感态度和道德境界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将人的精神向上提升,负极性是作为与之相对应的情感模式。丹纳的理论同样可以体现在这本著作,安德森认为“一个民族的道德健全——以及政治的健康——最终应体现在它对文学的追求之中,这样的信念在英国知识分子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且至今也未偏离这一传统。”他的写作未脱离文学意义的追求,事实上,无论是语言还是表达技巧本书都体现出作者精湛的文学魅力。
根据西方后现代理论,任何写作是无法规避作者的政治无意识,通过其写作立场可判定其情感立场。遵循时间顺序,我们可以对左右翼波澜起伏般角逐的知识谱系进行一番梳理,从冷战结束,柏林墙的倒闭和苏联的解体,右翼的这些胜利彻底摧毁了新左派的斗志,与此同时,其观点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中间派也逐渐迎合他们。从全球范围来看,左翼仍然处于大撤退之中,而已经开始的学术回归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对其形成了某种压力,左翼就是处于这种内外交困的境地,他们念兹在兹的是“建立社会的公平”,是“实质民主”的尚未实现。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尽管自由主义思想家罗尔斯提供的“正义”论证,在哲学的层面上美妙至极,然而付诸实践则困难重重。
了解到这些背景,我们才能明白佩里的这本书,与其说是整理和归类了西方思想的谱系,不如说延续了他上本同样类型的著作《交锋地带》的论战主题,而且这种论战的意味颇为几分悲壮,从西方思想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右翼谈起,最终谈及到的却是“被征服的左翼”。作者曾在书中承认,学术修养并非等于学术同情,但是从书中整体的章节布局看来,愈往后写到那些于其心有戚戚焉的同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那种刻意远离的学术冷漠和智性霎时消散,笔端饱满的“战友”情意让这本剑拔弩张的论战著作充满了感情。因而本书的写作目的可以用前言中作者的一段话来概括:失败对于强人来说是一种艰难的体验:抵住诱惑,方显英雄本色。然而,一旦抵住诱惑,此时就有必要拥有一种直面理论对手的能力,既不自我陶醉,也不自我欺骗。这就需要一种求索和批判的文化,它不满足于只是依偎在左翼本身的传统怀抱里……本书的目的之一,便是抵制这种退步。在“被征服的左翼: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中也引述了一位历史学家的“惊世名言”,使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到进一步彰显。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秉持的是对对手的批判性赞赏,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必然会对这种写作态度肃然起敬,同时也明白作者不遗余力地展开对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哈耶克、费迪南德·芒特等众多思想家的分析时,没有激烈的批判,而是温和的近乎不动声色的分析。然而左的立场,使他无法保持绝对超然的态度,因此在行文的落脚处,其不夸张的微讽和讥诮才能为读者释然。比如对第一章的四位右翼思想家,作者以在将他们与中间派罗尔斯比较后得出“如果我们将这些右翼思想家的共同命运与那些更循规蹈矩些的著名中间派的命运相比,就会看出很多问题。单独一个理论家,例如约翰·罗尔斯,其作品就包含了比这四位思想家加在一起还多得多的学术思辨”,随后以调侃的语气对这些思想家的政治命运进行描述,这也构成本书情感上的负极性写作,彰显出作者的政治立场,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对中间派的评判上。投身左翼是需要极大激情的,尽管作者与E·P·汤普森长期相互抨击,但是当这位左翼前辈在晚年托人转告:“奥克肖特是个无赖。告诉安德森清掉他的流毒。”他的确将奥克肖特列为《思想的谱系》开篇批判的头号人物。基于这种热情,他可以一边批判霍布斯鲍姆自传中流露出的种种失败情绪,一边会饱含温情地责怪:“伟大人物总有一些可以理解的瑕疵,包括有时看不到自己的伟大之处。”
三.本书的主要特点
首先,论述方法的多样性使全书充满厚重感。以本书的第一部分哲学为例,作者以冷静理性的笔触依次剖析了右翼阵营中的一系列重要的代表人物:顽固的右翼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与哈耶克,作者看到他们四人虽然分属于历史、哲学、法律和经济学领域,但是政治学把他们的关切引到了同一个领域,而将他们区别开来的是风格和观点上的明显差异以及各自所面临的处境。作者对此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评判,走的是英国新左派的路数:从剖析社会文化现象入手,进行社会批判,同时结合各自的代表作进行令人信服的分析,以史论代政论,行文自然流畅,历史感极强。除了横向对他们各自思想的成因进行了历史性的解析外,还梳理了他们各自的知识谱系,用历史的眼光来臧否人物。此外还用富有开阔性的纵向比较,完全做到论从史出,以史带论。这种横向与纵向比较研究的方法贯穿全书,这些大大开阔了本书的视野,既有全面的历史认识价值,又有独到精辟的政论价值。
其次,本书由一篇篇书评组成,却很好地将书评与人物评论结合起来,很好地服务于作者的写作立场,并非简单地对左右中三派人物作出“批判性的赞赏”,而通过二者的结合找寻一种新的经验。这种客观公允的政治书评对我们的政论写作提供了不少启发,作者的写作毫不凝滞,将历时性与共时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在体裁上,这本厚达450页的著作大部分内容以单篇文章的形式首发于《伦敦书评》,虽然不算严格意义的书评,但是就像斯考切波指出的那样,佩里·安德森是一个善于组织二手资料的高手,如何给这些“书评”写书评,难度可想而知。本书无论是从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文学还是地理学等写作角度来看,最终服务的都是作者的政治目标。于是杰出的语言学家廷帕纳罗与马尔克斯、略萨进入作者的研究视野,也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倾向的近乎一致。作者开阔的眼光,使他对语言学、文学、文化学和政治学等融会贯通在一起,使文本获得一种陌生化效果和极大的张力,能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最后,本书体现作者严谨的写作态度。作为一部社会思潮著作,它并非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上裹足不前,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不断修正,从而实现了历史感与当代性的统一。如博比奥写作的时间跨度为1996-2005年,加顿·阿什完成于1999年,但作者在2005年又写了附记,这种及时修订的方法使本书骨肉丰满,极具学术价值。此外,本书的语言极为流畅优美,机智严谨,文学性与政论性并存,文本的翻译很好地保留了作者的行文风格,对于以大量的政治术语及独特表达的文本而言,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1]陈漱渝:《80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左联——在“左联成立80周年学术论坛会”上的发言》,《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4期。
陈桃霞,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师,武汉大学文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当代都市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