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57

[ 董月萍 文选 ]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作业设计

◇ 董月萍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预习作业的设计如凤头般有创意,能绚丽多彩,照亮课堂;课后练习的安排如豹尾般有威力,能开放课堂,响彻课外。本文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关键词:语文作业 课前预习 课后作业
  
  古人常常用“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来谈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写作如此,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充实丰富的“猪肚”,那么,预习作业和课后练习就是“凤头”与“豹尾”。
  如何让预习作业的设计如凤头般有创意,能绚丽多彩,照亮课堂;课后练习的安排如豹尾般有威力,能开放课堂,响彻课外?本文想就此谈几点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一.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凤头”要亮丽
  预习作业除了常规的字词及背景资料的收集积累外,应注意体现自主体验、自我探究、合作策划等理念,为课堂教学创设能撞出思维火花的情境。
  (一)阅读体验,彰显个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在预习作业设计要努力克服“套版效应”,避免“结论先行”,因此,课前布置阅读文本,写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是彰显阅读主体个性较好的尝试。
  具体操作时,可以一课一悟,也可以根据板快内容灵活处理。在学习必修二“底层的光辉”这个自读板快时,我将预习作业设计为:“认真阅读《品质》、《老王》这两篇文章,模仿“感动中国”颁奖词的形式为你喜欢的主人公(底层人物)写一段人物评价。”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课堂讨论时抓住学生的体会,学生能主动积极,课堂就水到渠成且得益匪浅。
  (二)设置障碍,追求成功
  问题意识一直是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习惯的关键。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往往不能顺利地发现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发现问题呢?心理学家认为设置障碍能帮助问题的产生,因为,设置障碍能引起疑惑,疑惑产生问题。所以,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可以通过设置障碍促进学生自我发现问题,通过真正的语言实践来让学生自己生困惑,“出问题”。
  在教学《琵琶行》之前,我安排了两项预习作业:
  1.听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十面埋伏》,用语言表达这两首乐曲本身的特点。
  2.用律诗的形式概括《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刚刚学过《登高》)
  第一题障碍不小。对于较少关注乐曲的学生来说,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词句来表达感受,如低沉、忧伤;奔放、热烈等。这样“遇阻”后,学生的问题就产生了:如何更好地用语言来再现无形的音乐呢?有了这种探究的欲望,来学习《琵琶行》很快就会发现白居易“常物设喻”这一高招。
  第二题设置的障碍,促使学生去思考律诗的格律、本篇的内容、意象选用、押韵等多个难题。在学生参考资料众多的情况下,完成此类预习作业需要更深更独立的思考,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的尝试热情也会高涨。
  实践证明,预习中障碍的设置,能很好地促进自我发现问题,并且带着兴趣去探究,同时也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寻的乐趣,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合作策划,激发灵感
  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合作。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所以,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也需要尽可能地发掘集体的智慧,注重合作策划。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仅是一些表演性的(诸如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可以合作策划,就是像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在预习时进行分工合作,以求事半功倍。
  在高三教学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曾尝试提前两天布置预习作业,将文章分为四个语段阅读,交给四个学习小组,然后要求根据语段按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形式设计四个选择题(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归类分析及整体鉴赏)和三个翻译题。各学习小组可分工完成,也可每人完成一份,组内讨论筛选,最后形成一套作业作为全班课堂交流的学案。这项预习作业在高三下学期的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说是一石三鸟,既较高效的完成了课堂教学,又进一步熟悉了高考的题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辨别、鉴赏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从中也总结了一些答题的规律。
  二.课后作业的安排——“豹尾”要有力
  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将基础反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要能开拓课堂教学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落实基础型——立足教材,扎实基础
  新教改强调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功能,强调了工具性、扎实基础是前提。今天的社会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语文的基础也应相应拓宽。因此,研究好新教材,扎实基础,拓宽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这是新教材的双重任务。
  在配合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有双重功能的作业,以落实新教材基础,这是完成双重任务的重要步骤。
  1.以“仿写”落实基础
  对于语言优美,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或者多铺排手法特点的文章,在教学品读之后,以课文为例子,安排对具体句子、段落的仿写,来培养学生多种句式写作的能力。如《祖国山川颂》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语段,可以安排学生选择性的做仿写练习,让学生在仿写中掌握语言上的特点和运用的手法。
  2.以“创作”落实基础
  对于一些结构或手法运用上有鲜明特色的文章,通过品析,了解写作手法上的特点,然后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创作中落实基础。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贯穿演讲稿的特点,使学生明确演讲稿的一般构成(开场白、主体、结束语)及各部分的语言特点;演讲稿每段关键句必须一“听”了然;演讲稿的语言要整散结合,多用修辞,多用短句等。学习任务完成后,安排演讲稿的写作,作文评改后选出一部分作品安排课堂演讲。事实证明,这样以读促写,以创作落实基础,比简单的写作指导更有成效,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此外,一些改编练习,譬如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体同样也能起到落实基础的作用。
  (二)发展创新型——联想想象,发散思维
  建构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创新作业。下面是我对于一些经典课文安排的发展创新作业: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有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采薇》·各抒己见)
  2.看名著《边城》,续写翠翠的人生故事。(《边城》节选·深化主题)
  3.有人指责梭罗虚伪地制造了瓦尔登湖的神话,把瓦尔登湖看成“现代人某种矫情和幻觉的产物”,这样的争论使人反省:文明真的是可以拒绝的吗?孤独真的使人更自由吗?你对此有何看法?(《寂寞》·关注人生)
  4.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到:“好极了,好极了!”
  为这个高潮部分续上一个议论性结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画龙点睛)
  ……
  无论是怎样安排,都是为了激越学生思维,提出独到看法。这是一个终身收益的学习品质。
  (三)专题整合型——融会贯通,促进思考
  新教材语文必修按专题编排,每个专题有相应的文化主题和相应的目标与过程评价。所以,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一些整合训练。
  譬如,必修一中第一专题包括“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三个板块,在这三个板块教学中,要注意设计一些专题性、趣味性的练习:
  1.学习“吟诵青春”的诗歌后,班级举行一次“吟诵青春”的诗歌朗诵会,请设计一段主持人的开场白。
  2.“体悟人生”张洁把生命比作四季,想想还可以把生命比作什么?
  3.“设计未来”参照《我的五样》围绕人生选择的话题,写出你想到的20个词语,从所写的词语中选择四个词语写一段有关人生选择的话。
  这些带有人文色彩且有专题特色的作业设计,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
  (四)活动提高型——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活动提高型作业是培养综合探究能力的极好的途径。它要求紧扣教材,又走出教材;要求有目标、有计划,又要有独到角度、有思维火花。总之,它是一种集个人智慧与集体力量于一身的较好的综合性作业。
  我曾经在教读了一系列的女性命运的课文后,安排了一场“女性命运与社会”的辩论会。具体操作如下:
  1.先布置学生利用两三天时间广泛阅读,形成自己的观点;表述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找一到两个论据(从学过的课文中、名著中、社会生活中)。
  2.然后形成正反两个辩题
  正方观点:女性命运由社会决定
  反方观点:女性命运不是由社会决定,是由自己决定
  3.组织辩论会:分组,补充材料,选举正方、反方辩手,撰写立论陈词、小结陈词。
  这项作业布置后,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笔,出谋划策,学习语文的热情空前高涨。
  通过辩论,加深对课文及课外阅读材料中女性形象的理解,思考女性命运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下面是正方陈词与反方陈词及小结陈词的摘录,从陈词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课文的理解与思考已经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正方陈词:女性命运由社会决定
  高二(5)班卜冬欣主笔
  托尔斯泰曾说过:“每位女性以为指挥着自己的生活,内在深处却不由自主地受到社会的牵引。”
  我方观点认为:“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封建社会。以《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辖制,使她自己丧失了寻找幸福的勇气。在嫁给贺老六的时候,用四婶的话来说,她是真的很出格,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随后她在爱子、丈夫先后离去之后被族人赶了出来,命运十分悲惨,在鲁镇的祝福声中悄然离去。
  再以《窦娥冤》中的窦娥,她对封建官吏明如镜,清如水的幻想变为“覆盆不照太阳辉”的斥责。即使是这个打破封建思想束缚的女子最终被社会迫害,没能逃出死亡的噩运,关汉卿构思让窦娥在临刑时的誓愿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女子是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于是只有把封建社会的斗争变成神话,把对改变自己命运的创想变为一声叹息。
  祥林嫂被封建思想牢牢的束缚着,她想做奴隶,但却出生在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使她这一点点的希望都破灭了,窦娥则相反,她具有反抗精神,但是最终两人均被社会所吞噬。由此可见,女性的命运是不由自己决定的。
  而对于解放后解放区女性的命运,由于社会对她们的肯定,给了女性展示自我的舞台,于是出现了《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她有与男子争高下的竞争意识,她学会了开枪,学会了在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配合着子弟兵作战,如果不是社会的发展,这个理应呆在家里摆弄锅碗的女性怎么会参加革命。
  大家再试想,现在的女强人,女企业家,女政治家生活在封建社会生活是什么样子?在不同的社会的命运不同,这又是为什么?
  封建社会漫漫五千年,如此之多的女性命运十分悲惨,鲁迅说过:“然而在现世,则无聊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都还不错。”但现在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以上的种种论据都说明这样的一个事实,社会性质的转变使女性的生活变得更好,这不是说明“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的事实吗?
  反方陈词:女性命运由自己决定
  高二(5)班 吴基翔主笔
  在辩论此题目之前,我须阐明一点:世界上男性与女性究竟谁更伟大,我想没有人能回答,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女性是为自己而活,因为是她们自己决定着自己的命运。
  贝多芬曾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同样的事不仅仅发生在男性世界里,女性世界亦如此。女性的命运就应该牢牢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统治中国长达二千余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凄惨的命运是无可避免的。但也不乏不顾一切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女性。不管最后是成功还是失败,在决定与封建思想封建专制作斗争的那一刻起,她们的命运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其中有《孔雀东南飞》里不与婆婆妥协而愤然投河而死的刘兰芝,她的人格魅力至今还熠熠闪光。《木兰诗》中的花木兰更是在男人的世界里独占鳌头。她们是封建社会无数女性的杰出代表,正是因为她们,启迪了一代又一代女性为追求自己的权利而不懈奋斗。
  民国时期女性斗争是中国历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潘玉良是民国时期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一位受旧社会所迫害的女性。由于家境贫寒,她被卖到妓院做清倌人。但她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勇于做斗争。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幸福,并留学法国,成为一名著名画家。而秋瑾更是人中之典范。她为追求民主革命胜利。用自己的行动冲破了封建的的桎梏。
  同样是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社会。简·爱的自尊自爱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与尊重,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飘》中的郝思嘉由一个骄傲自大的贵族女孩转变为一名成熟女性,当最终孤单一个人面对遍地焦土的故乡,她毅然决定重建家园。可以说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主将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震撼全世界,作者塑造了一位一手执旗,一手执枪的神女形象,她是自由与权利的精神象征,是人性与解放的思想旗帜。她像号角一样引导着市民冲锋陷阵,因为法国七月革命的春风唤醒了女性对自由、理想的憧憬,她们搏斗于光明与未来、自由与理想的某种精神束缚之中。这正如三毛所说:“我宁愿做那冲到最高处的水珠,也不愿做那沉睡在池底的死水,即使辉煌之后,立即就会粉身碎骨”。三毛与命运抗争的心声多么令人可敬可佩!
  社会是发展的,女性命运也是不断发展的,但此发展并不是顺应社会所发展、现代女性的命运改变是她们由古至今争取来的。从这点上可以看出,女性命运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发展。
  因此,我方认为女性的命运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社会所决定的。
  谢谢大家!
  总结陈词(反方):女性命运由自己决定
  高二(5)班龚吉主笔
  各位观众、主持人、评委们,大家好!
  经过正我两方的一番激烈互辩,相信在场的每位朋友对女性命运的抉择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想法,不过,我想再次不厌其烦地提醒各位朋友,我方的观点是女性的命运自己把握,不由社会决定。对于这一点,不由我多说,相信各位已在我方的辩词中看到,我们有大量的丰富的广泛的事实和理论依据来充分证明我方的正确性。
  在封建社会中,正如正方所举,有众多像祥林嫂一样,那些被压迫,被社会决定命运的女性,但也不乏有像秋瑾那些女革命战士,为追求社会民主,追求革命胜利与封建社会做着不懈的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更有潘玉良这一典型女性形象,她不相信命运,自己把握着自己的命运,走出了一道不平凡的路,她使自己的命运从此光辉灿烂,她成为一代名画家。再瞧一瞧现代社会中,有像我国副主席吴仪一样的女性领导人,她们不但把握着自己的命运,使自己的命运不平凡,也使普天下众多的女性拥有了自己的权利,女性的权益合法化。不单在中国,外国也不乏有追求自由幸福,自己把握自己命运的普通女性,如简·爱、郝思嘉等等。
  我想反问对方,难道这些事例都是虚拟出来的吗?这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呀,在理论上,正方一直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就是你们所指的社会,它决定着女性的命运,但我要提醒正方辩友,你们似乎夸大了社会的作用,请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社会通过人类的改造才会发展,因此,我方认为在社会和女性之间,女性起的是决定作用,她们把握自己命运,主宰自己命运,书写自己的命运,争取自由、平等、幸福,创造不平凡,相反,她们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若如正方所言,女性的命运由社会决定,她们在那个时代里随波逐流,顺着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的制度,那社会发展何在?何来男女平等?如今女性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本身争取来的。
  所以,我要提醒反方,不要过多夸大社会的作用,社会毕竟由人组成的,人起着关键作用。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各位朋友,请站在我们反方这一边来,在座的各位,如果今天你是来维护女性朋友的尊严,捍卫女性权益的话,请支持我们,相信我们。
  教师点评小结
  女性命运受自身和社会两方面的影响,即内因、外因两方面作用,有时候社会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身。所以我们女性,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用知识武装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团结一致去创造理想的社会。
  实践证明:好的课后作业的设计是留给课堂一个开放性的结尾。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课堂延伸到课外,作业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应对,作业完成的途径也由自主、探究的方式,取代以往的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语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胸中有丘壑”,更需要和学生一起去描亮“凤头”,画好“豹尾”。唯有这样,才能建设完整、丰富并有内涵的课堂。
  
  董月萍,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