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06

[ 栾世堂 文选 ]   

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的营造

◇ 栾世堂

  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新型课堂,特别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应在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关键词:民主和谐 自主合作探究 综合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迫切需要构建新型课堂,特别是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教学工作,更应在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和谐发展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尝试;
  一.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教师只有创设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切实地把语文教学活动真正变成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变厌学,畏学,苦学为好学,爱学,乐学。教师可精心设计教案导学案,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以亲切和蔼的教态,引人入胜的导语,优美精练的板书,丰富多彩的课件,渊博丰富的知识,抑扬顿挫的语言和独到肯綮的点拨等教学艺术,像磁场一样深深地吸引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建立人本、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真正使语文课堂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达到师生情感的和谐共振。经研究证明: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态度成正比。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就灵敏,思维就活跃,从而对知识的认知就快。可见,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形成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良好教风,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和意志等。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带给学生轻松舒畅的学习情绪,给学生一个自主活跃的空间,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协调作用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保证。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做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由传统教学中的领导者,包办者转向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必须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如我在执教七年级教材《智子疑邻》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没有预想到的精彩场面。当我讲到“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一段时,我适时提问:“富人‘疑’邻人之父的‘疑’点何以见得?”学生纷纷讨论寻求“疑”点时,我发现出现了两种分歧意见,有一部分说“邻人之父肯定没偷”,而另一部分说“邻人之父肯定偷了”。我于是抓住这个契机,因势利导,将学生分成两组,相互展开辩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从家庭贫富、邻里关系、法律道德、老者的人品修养等诸多方面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辩论后我让学生分别以“谈智子的‘智’”和“邻人之父的‘疑点’何在”为题写小作文,使学生从中懂得了主观感情会影响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如何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等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这可谓一堂有创意的课,亦出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做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挣脱出来,尽快树立课程目标由学科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转变的“生本观”;师生关系由支配控制关系向平等合作关系转变的“民主观”;教学方式由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的“创新观”和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轻过程向注重过程转变的“发展观”。从而促进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健全人格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发展。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新课标强调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由消极机械的听众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参与者。让他们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如像语文的阅读,本来就是一个探究学习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作品时,学生首先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和交流沟通,解读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观察、独特感受和独特思考。学生能够而且必须进行主动探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探究文本来提高,所谓“通过阅读来学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过去,我们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以促进学生对具体课文的理解,学生很少自主阅读,能力提高自然不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在这种能力的运用过程中锻炼出来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在学生自主感受、自主理解、自主鉴赏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促进和提高。
  教师更要树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明确策略方法,自觉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情趣带进课堂,创设一个平等开放的氛围。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做你的朋友、学习的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新课标才能贯彻落实,语文课堂才能注入活力,学生智慧才能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必然要求。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文课堂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新课标强调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科技及文化现象作为学习的对象,把语文课程当作是有待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和不断开发的学习资源。要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以开发促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以活动推动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拓展语文学习的大课堂,真正把学生的语文学习置身于广阔的生活空间和大自然之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活化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活”的外,学习的过程、方法、手段也都是“活”的。教师和学生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和学习策略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特别突出体验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寻觅精神食粮,自觉地探究社会,探究自然,探究科学,在生活的大舞台中学语文,培养才干。加强语文学习与自然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实践、体验学习、探究活动相结合,给语文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使语文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所展示的是一个流动的生命过程,它所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可爱、朝气蓬勃、充满灵性的孩子,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构建和谐课堂出发,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充满魅力,使语文教学富有民主人本思想,务必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健康成长,可持续发展。
  语文学习过程是帮助人实现幸福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本身应充满着幸福和乐趣。语文课堂应是灵动的心灵之旅,在这快乐的学习之旅中,师生共同倾听先人们留下来的诗风琴韵,感悟先哲美丽的智慧人生。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体验到心灵的快乐,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应共同努力,把语文课堂建设成师生心灵的诗意栖居之所。
  
  参考文献和资料:
  1.《教育心理十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燕国材著)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华中师大主办《语文教学与研究》等
  
  栾世堂,甘肃省陇西县第二中学教师。

语文教学中和谐课堂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