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54

  

谈古典词风的一主二变

◇ 刘福君 王幸

  内容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总体上分为两类,即豪放派和婉约派;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就能发现它存在着“一主二变”的规律:一主”即指一家一种主要词风,“二变”即指在这一主要词风外又有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三个方面,即词中有变、格中有变、韵中有变。
  关键词:词中有变 格中有变 韵中有变
  
  词从唐到宋,在由发展到成熟到高峰的各个阶段中,文人词家们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总体上分为两类,即豪放派和婉约派。然而,仔细研究这两大派词风诸家作品,我们又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一主二变”的规律,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些规律,那么在词的教学和研究中将有很大的裨益。那么,什么是“一主二变”呢?“一主”即指一家一种主要词风,“二变”即指在这一主要词风外又有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三个方面,即词中有变、格中有变、韵中有变。以下分别谈谈。
  一.词中有变。
  词中有变,指一首这样风格的词中插入一两句另样风格的词句,例如豪放中有婉约,婉约中有豪放。
  先看婉约中有豪放。我们以婉约派代表作家柳永为例。柳词其内容主要是写艳情爱情和宦情羁旅,为典型的婉约风格词。但其中又很有一些具有豪放气息的词句。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就是这一类,这几句词连对柳永颇有微词的苏轼都称赞“不减唐人高处”。像这种气象阔大高远、感情深挚悲凉之作远不只这几句,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霖》),“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曲玉管》)就其飞扬的文采、劲健的音节、阔大的境界而论,它们都“不减唐人高处”。郑文焯曾十分精到地说:“屯田北宋专家,其高浑处不减清真,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绰之声。”(《大鹤山人词论》)。
  再看豪放中有婉约。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词家,但他的豪放派词中同样有婉约词句。例如《念奴乔·赤壁怀古》中的“小乔初嫁了”,这句词写得很不凡,甚至可以说写法有点反常,它体现了苏词的豪放之中不失婉约的词风,是对历来批评家批评他“豪放有余,温柔不足”的有力反击。这句婉约之词,不仅写出了周瑜任吴将时之年轻;不仅以美女衬英雄,极写了周瑜的春风得意;而且暗写了东坡先生对周瑜与东吴孙权“外托君臣议,内结骨肉情”,关系和谐,被委以重任的羡慕之情;更为词增添了浪漫气息。作者忙里偷闲,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不忘人间风情,花前月下,真乃神来之笔。
  二.格中有变。
  格中有变指在主体风格外有其他风格,如豪放派词家又写有婉约派词作,婉约派词家又写有豪放派词作,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变化性。例如豪情干霄的李白就写有柔情万种的《忆秦娥》等等。下面我们分别说说。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南宋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却在这首词中说尽了“愁”:由少年不识“愁”到因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不免要勉强说些“愁闷”话,到年龄增长,能够真切地体味“愁”(报国伤时,报国无门),却又不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的“深愁”。全词以“愁”为线索,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感情真挚而又委婉,确是一首典型婉约之词。
  柳永的《鹤冲天》和《望海潮》同样是两首典型的豪放派词。实际上这样的“格中有变”的例子很多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三.韵中有变。
  婉约派词既为婉约,当押平声韵,但很多著名的婉约词押的却是仄声韵,作者故意走仄韵,使婉约不“婉约”,体现了“韵中有变”的词风。
  夏承焘在《月轮山词论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一文中,就对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的用韵作了中肯的阐述:全词97字中用了15个舌声字、42个齿声字,如词尾几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音和齿音交替使用,有意以咬牙郑重叮咛的口吻抒发自己心中的悲哀。同时这首词全走仄韵,在激昂短促的韵律中抒尽心中的苦楚和愁绪。这首词影响之大,李清照故走仄韵也是功不可没的。
  其他的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燎沉香》、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柳永的《雨霖铃》、陆游的《钗头凤》等都用的仄韵,不一而足。
  
  刘福君,王幸,湖北崇阳挑溪中学教师。

谈古典词风的一主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