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02

[ 高建云 文选 ]   

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建构

◇ 高建云

  内容摘要:人文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非常显著,可以说,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素养提高,这个对于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课改 职业学校 语文教学 人文性
  
  探索职业学校中语文课堂性质,是对于整个教学都很重要的事情,影响到了教学的方向,甚至关系到了培养人才的大事情,因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一大批适合社会的人才,而语文课堂性质的定位关系到整个语文教学的大局,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德国哲学家曾经这样形容教育与为人:要成为人,须靠语言的传承方能达到,因为精神遗产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给我们。”可见学生自身要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有所贡献的人,就必须学习人类的“精神遗产。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是要充分了解到实用性和人文性的互相关系,因此在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语文人文性特点是提高职校学生素质的需要。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必将导致职校学生认识的狭窄、幼稚、可笑,甚至会扭曲学生的性格。江苏卫视有一个节目叫“非诚勿扰”第二十八期中有个女孩马诺,她说了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宁可坐在宝马车内哭,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讨论,然后进行问卷调查,在218份问卷中,赞同甚至有点欣赏马诺的有136份,约有62%(其中68%为女生,32%为男生)。赞同的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1.在今天这个社会有钱就代表一切。2.这样可以走捷径,很快达到成功的彼岸。3.这样生活才有质量。这样的表述其实正是说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存在为带来的不利因素,也就是说成功的捷径就是利用工具,而不是在乎整个过程,这就是人文性不足的学生无法领悟的成功本身,所以人文性的提出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是很有利的。
  
  一.转变职校教师语文教学理念是人文性建构的重要前提。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曾经这么说,语文教学中,教材是很小比重的一部分,而教师水平的高低与其在职校教育中的传道授业解惑有没有到位,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还是能够领会贯通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按照后者的要求,那么教师水平的提高更为艰巨。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职业学校有些教师很难接受新的东西,还带着排斥心理,在教学思路上还是比较僵化,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很强的排异心理,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这些教师仍然还是按照老思维教课。课堂上,他们凌驾一切,俨然是一切知识的代言人,讲的是唾液横飞,他们忽视学生的存在,可是学生昏昏欲睡。在他们眼里,听老师的话就可以有好分数,是个好学生。那么广大学生为了能够得到认可,逐渐对老师惟首是瞻。如果有学生课堂质疑,那便是大逆不道。精美文章中有大量丰富的人文内涵,从教学的态度来说,这些老师是值得肯定的,他们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生怕讲得不透、不全,导致学生考得不好。教学方法在很多时候要追求理想化是很不容易的,教学思想随着时代的改变是会改变的。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前面一个时期感觉良好,乐此不疲,是因为教育体制发展的必然阶段,而且这些教师确实内涵丰富,堪当大任。但是事物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老师是落伍的、不负责任的、不称职的,他们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固守一隅,他们看不到考试这一指挥棒在悄悄地发挥着它的引导功能,转变它的角色,只能在历次不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前埋怨职业学校学生是如何如何的死板与不听话。
  
  二.推进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建构人文性的途径来说,优化课堂教学是为上策。
  
  在职校语文教学中,不应因提倡人文性而走人文性这个极端,忽视淡化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应注意平衡教学目标,做到功利性与人文性两者兼顾,或随着教学进程而有所侧重,但不能弃其一端。任何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目的性,这可称之为功利性。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尤为如此。
  1.课堂教学中,要体现生本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当成主体,对于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肯定,而且能够在比较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的感知学生的个性化,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和良好的氛围,这样才能够实施优质的教学手段。要摆正教授的主体(教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关系。学生一方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学习和认识的主体。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只有把职校生这个学的客体转为学的主体时,教学目的才能达到。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的学生的认识目的实现时,教师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这两个主体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又是如何和谐地统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正确认识职校生的特点,面对职校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会去分析教材,鼓励学生创新地去认识作家和作品的人文和社会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只有让学习的主体感到学习的乐趣,这样作为教师也会觉得教得轻松。如上巴金的《灯》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山那边’指的是什么?”讨论中,各种议论都有,“有的说是抗日根据地,有的说是延安,有的说是文中提到的山那边的平房,还有的说是作者理想中的楼阁”等等。这种教学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这种主动、和谐的氛围下,增加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再如我在教授《窗》这篇小说时,紧扣文中的艺术空白。如情节上的空白: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都在治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两人的关系如何呢?其次靠近窗口的病人在不断编新的故事继续加以描述,而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病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机会呢?最后不靠窗的病人如愿以偿后,看到的却是一堵光土秃秃的墙,他的心里能想什么呢?通过以上这些空白,启发职校生对作者有意留出空白的思索,充分发挥职校生的主动性,教师适时点拨,他们自然能够理解作者的目的,也尝到思考空白后的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文本思想。有老师认为,对于职业学校学生来说,语文课的教学不难,而且确实也是没有多大的障碍,所以不太在乎,有时候表现在课堂里就是轻视。但是其实每个课本里都有新的精神内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新的价值观。比如我们可以分析下《石钟山记》,其中苏轼敢于质疑前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都能有他的这种精神,我们都会成为爱因斯坦。有些范文的作者总被人们淡化、忽视(不作为考试要求),然而每一个(文学)巨人的背后往往有着一段催人奋进的成长史,它们又将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与震撼?爱因斯坦的《悼念居里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居里夫人的成长史——“少女时期我在巴黎大学,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以及忘我的工作热忱——“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将在老师的解读与学生的感悟中得到潜滋暗长的内化,它的人文精神将鼓舞并感化着每一位的学生。
  
   三.健全评价机制是建构人文性的根本保证。
  
   职业学校对口高考长期以来,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追求本科录取率,使绝大多数的教师有个共识,就是教学中凡是重要的内容就是跟考试有关,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因此,职校语文教材有很大篇幅的精美文章教师不教,让学生在课后自学,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
  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体系下,学生的功利性太重,而且对于人文根本没有兴趣,所以也就导致了破罐子破摔的坏习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不断加大学生作业量,自己也逐渐没有了激情,而旧的评价机制必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当然内因的解决还取决于外因。教师教不出优秀学生,就没有办法有好的分数,学校不能够对得起家长,而且为来年的招生带来了阻碍。正是因为教学观念和评价观念的陈旧,才引起了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学的制约,考试分数依然是大家的命根子,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成了一句真实的空话,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建构必将依旧很难实现。
  
  高建云,江苏省宝应职业教育集团安宜北路校区教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人文性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