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2期 ID: 151132

[ 黄美萍 文选 ]   

浅谈文本开发的途径

◇ 黄美萍

  内容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文本的研读,体味、体验语言所蕴藏的深层意蕴的过程。如何找到文本开发的有效途径是语文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从质疑讨论、整合比较、角色转换、文体特征等入手开发文本,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 解读 途径
  
  北师大文学院张锐教授说得好:“我们面对的文本,就好像一座岛屿,有水面之上部分(诸如文本的表面意义;故事情节,人物活动;文体特征等),水面之下部分(即文本的深层意义;故事主题,中心思想;内在情感,价值取向;语言表达,技巧风格等),还有河床部分(即文本的民族文化背景,传递的民族文化信息;文本的文化历史烙印:后人应继承、发扬的社会使命等)”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师生不能只遥望水上部分,绕岛屿走马观花地游一遭,而要设法了解、开发这座“岛屿”。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努力给学生提供多种解读文本的途径,培养学生浓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大致途径有:
  一是由质疑讨论入手
  解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对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方面或有趣味或有深度或有价值的问题积极质疑问难讨论,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火花。在教《孔雀东南飞》第三课时我安排了质疑讨论课。
  一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像刘兰芝这样的人,为什么会被休掉呢?”我觉得这是一个讨论契机,于是一步步地启发学生“刘兰芝被休,是因为她人不美吗?”“不是。她‘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是她不勤劳吗?”“也不是。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是她行动自由,不尊重婆婆吗?”“更不是,‘她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那刘兰芝被休,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众说纷纭,课堂气氛空前热烈。其中一位学生 说:“刘兰芝是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慧,无可挑剔的媳妇,但这正是她的婆婆不能相留的潜在原因。焦母早年丧夫,母子三人相依为命。正因为这一特殊的家庭境遇,‘母子情结’才会在她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焦母由于寡居,她对儿子的母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自私的精神占有欲,尽管她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并为儿子娶妻刘兰芝,但母子情结中的无意识仍有一种不允许儿子再爱自己之外的另一女性的意识,即使是儿媳。媳妇越是完美,就越会引起她妒嫉。相反,如果媳妇不美丽,也不勤劳贤慧,尤其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却有可能成为婆婆接纳的‘好’儿媳。”精彩的发言赢得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教师小结:“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不仅有艺术欣赏价值,还有很高的心理研究价值。这首诗反映了人的一种本能或本性,也反映了人们普遍追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的愿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人类不懈的追求,老有所养、情有所寄也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以质疑讨论的形式,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到教师小结,文本挖得透彻,学生感慨良多,我也受益匪浅。
  二是由整合比较入手
  把相同题材或相同作者或不同观点的两篇或一组文章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可以把握特点、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以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为例,引导学生整合两首词中与情感相关的意象,比较它们不同的内涵。
  对“秋”的理解:《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句读出。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对“雁”的咀嚼:《一剪梅》中“雁”是“回”,与“去”相对,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声声慢》中的“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却是旧时相识”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对“愁”的品味:《一剪梅》中的“愁”是一种“闲愁”。胡云翼先生在他的《宋词选》里注道:精神上的苦恼,对是对的,总嫌不贴味。此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三是由角色转换入手
  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设身处地转换角色,可以换位思考或换位朗读。
  在《陈情表》的导入环节,我问一学生:“假如你是李密,你不想去做官,你会找什么理由去说服晋武帝司马炎?”请学生假设自己是晋武帝,又如何看待这些理由。结果大多数学生认为很多理由都不甚有力,容易被认为是找借口搪塞,被扣上忠于前朝的罪名。然后引领学生读《古文观止》的评语,了解李密呈上此表后,朝廷不仅停止征召,而且还赏赐他奴婢两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这样铺垫之后,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陡增,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作者提出的理由,作者的用辞等。
  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林冲,你将按什么轨迹行动。”有个学生感受了林冲的处境后,变换角色,以“林冲”身份去读,他两眼圆瞪,拳头紧握,从喉咙深处呵出“泼贼那里去!”,全班同学热烈鼓掌。我问这同学何以能这样好地表达感情,他说:“当时我也顾不得多想,只觉得一股复仇的火焰燃遍了全身。是陆谦一伙逼得‘我’这样喊出的。”我又问学生为何鼓掌,大家说他“呵”出了我们的心声。角色变换由读者变成作品中人,学生对林冲性格感情的转变理解得更深更透了。
  四是由文体特征入手
  抓住文本的体裁特征,把它当作解读的门户,登堂入室,深得其妙。如古代文体中“记”不同于“赋”,“诗”不同于“曲”,“依乎天理,导其大窾”。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围绕“赋”的特点去解剖课文。
  铿锵有力的音乐美。作者运用了“而”“盖”“则”“且夫”“苟非”“虽”等关联词语,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气势。借眼前景物论人生之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分号前一句轻轻一驳,分号后一句才是重点接着用反问的句式,这句也可说是全篇的文眼。人生到底是“须臾”还是“无尽”?客只看到“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之变,因而产生“吾生之须臾”的哀愁;主人不仅看到其变,而且还看到不变,得出“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结论。接着“且夫”将笔锋一转,劝客“江山无尽,风月长存,人应该旷达乐观”,使得“客喜而笑”。品味关联词语的巧妙连用使文章诵读起来不仅感到内容上一气呵成,而且节奏也明快有力,有铿然作响之美。
  首尾照应的结构美。酒在文中起了绝妙的作用。文章首段有酒,“举酒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末段以大醉作结,并“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东坡被贬,当时他苦闷、悲愤,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摆脱失意和无聊,于是举酒属客,把思想寄托在喝酒上。最后也只能以大醉作结,不然的话,东坡一醒,更苦不堪言。这反映作者矛盾的心情,蕴涵着天才精英的巨大悲愤。以酒开篇,以酒作结,中间则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具有结构对称之美。
  情景交融的和谐美。文章开篇对江上的清风、横江的白露、东山的明月,无际的江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些自然景物与饮者所泛之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统一。在这篇赋里,作者主要阐述了自己在失意中对人生的看法。作者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希望在功业上有所建树的人,现在却受压抑被贬谪,他被美好的自然景物所陶醉,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追求出世长生,如“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从而求得精神上的解脱。情景结合,犹如水乳交融,达到自然和谐之美。
  总之,要开发“文本”这座深沉的岛屿,有赖于教师、学生多方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对文本进行由浅入深的把握和再创造,使阅读过程中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并重,文本感悟和思维开拓并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的美丽,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黄美萍,浙江嵊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浅谈文本开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