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过程,“三教合一”的思想在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探讨“三教合一”对《水浒传》与《西游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对小说的认识,反过来也可以看到“三教合一”在明代小说中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西游记》 《水浒传》 “三教合一”
一、“三教合一”
“三教”指儒、道、释三家。早在魏晋就有三教之说,但三教一直有高低先后之争。明代的“三教合一”主要指三家在道德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晚明的林兆恩还创立以儒为主体的“三教合一”的宗教“三一教”,宣称“以三教归儒之说,三纲复古之旨,而思易天下后世”[1]。余英时说过“唐宋以来中国宗教伦理发展的整个趋势,这一长期发展最后汇归于明代的‘三教合一’,可以说是事有必至的。”[2]
二、“三教合一”与《水浒传》和《西游记》中人物塑造
用小说表达超越的、神秘的、解脱现世苦难的彼岸世界历来有之。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无不有文人对宗教偶像和宗教修炼方法的描绘。但明代小说,尤其像神魔、传奇小说,普遍对宗教缺乏真诚的信仰,往往“临时抱佛脚”。这是宗教越来越世俗化在小说中的体现。宗教信仰的蜕化使文人们对不同宗教往往采取随意和融通的态度,明代小说家有许多是“三教合一”的信奉者。《水浒传》与《西游记》的作者正是在“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下,整理、创作出了代表当时最高峰的章回小说。
《水浒传》与《西游记》在设置人物时受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影响。或者将不同信仰的人设置在同一个共同体中,展开对话,或者是某一个宗教的代言人却兼容其它,不同于宣教小说中的人物。
(一)与儒家思想有关的人物塑造
儒家思想在《水浒传》与《西游记》塑造人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无不显示着儒家的光芒;《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万人皆知的形象,如果仅受佛教或者晚明思潮的影响远远不够,在悟空的身上还有许多儒家的烙印。
宋江这个人物的设置,是儒家思想的代言人。“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备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3],儒家“重义轻利”的道德规范,为宋江在社会上赢得了尊重和认可,他不惜钱财,为江湖朋友,他至仁至义,在好汉上山之后,宋江认为梁山之人尽好,却是待罪之身,灭九族的勾当,招安为官,在朝虽险恶,乃至“朝廷负我”,被奸臣暗害,却是人生正途,死而无怨。宋江至死实践着标准的儒家君子人格。
《西游记》中的儒家思想,虽没有设置如《水浒传》中宋江那样的人物出现,但在孙悟空的身上,也不难看出。如有一次西行中唐僧身体不适,起不了身,坐不了马,担心误了行程,表现出自责之态。悟空体贴地加以安慰说:“师父说那里话,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等与你做徒弟,就是儿子一般。又说道:‘养儿不用阿金溺银,只是见景生情便好。’你既身子不快,说甚么误了行程,便宁耐几日,何妨?”[4]作为佛徒的孙悟空在这里引经据典,虽有几分滑稽色彩,但可看出儒家孝的思想在这个狂放不羁、追求理想的英雄身上也存在。
(二)与道教有关的人物塑造
道教思想虽在明代已经开始衰落,但作为一种比佛教更早出现的宗教,它的影响是不能小觑的。鲁迅说过要了解中国人,首先就要了解道教。在《水浒传》和《西游记》中,道教的思想也被用来塑造人物形象。《水浒传》中就有许多道教人物,如提到道教中九天玄女之神,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是高居第四把交椅的公孙胜,《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则处处闪烁着道教的影子,但又不全是。
公孙胜是一个道教信徒,三次从二仙山下来,每次都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公孙胜的首次出场是为了截取梁中书的不义之财;第二次是罗真人才授予他五雷天里正法,并赠与“逢淮而止,遇沐而还”的偈语后,最终让公孙胜得以第二次出山立功;最后一次是征辽国,公孙胜碰到了比他法术高明的乔道清,为了战胜对手,公孙胜主动请求第三次上山向罗真人求法,罗真人授予公孙胜天心正法。关于这三次事件的把握,无疑是认识作者对于道教的一个切入点。公孙胜的不为名利,从一个侧面赞颂了道教的崇高与伟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作者的某种理想的成分在里面。
猪八戒的形象显然更加的复杂多样。猪八戒的代称有“木母”、“木龙”或“木”等,这些词汇都是道教炼丹术语。《金丹问答》九十三则云:“汞性好飞,遇铅乃结,以其子母相恋也。”《金丹四百字》注释云:“心火飞扬象汞。”无论是外丹之“汞”,还是内丹之“神”,其性相似“好飞”、“飞扬”,即具有游离性。也正是由于此,猪八戒这一人物在取经途中每每遇到挫折,就嚷着要“散伙”,缺乏意志力,因而有人视之为取经队伍中的“离心力”甚至分裂力量。正因为他的“游离性”才导致他身上具有那么多缺点——贪吃、贪睡、好色、贪财等“猪性”。换句话说,猪八戒身上的“猪性”与他所代表的炼丹大药“汞”的特性中的“游离性”相关。[5]作者在塑造猪八戒这一人物时,显然将自己对道教的理解融入其中,但猪八戒以一个佛徒出现,值得深思。
(三)与佛教有关的人物塑造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东汉中期传入中国后,逐渐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在明清长篇小说中,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行事仪式乃至语言文学都有深刻的反映。《水浒传》和《西游记》中当然更留有着佛教的许多痕迹和印记。就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在塑造时,显然有佛教的存在,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武松等,当然还有许多恶的代表,如裴如海等;《西游记》中唐僧等众多形象则作为佛徒出现,参与到小说的生成。
鲁智深在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中排名十三。鲁智深在上梁山之前是经略府提辖,拳打镇关西、醉闹五台山、结拜相国寺、大闹野猪林,从二龙山到投奔梁山。后反对招安、平定辽国、生擒方腊、杭州圆寂。作者在以上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刚爽豪迈、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率性而为、不拘小节、心有韬略、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和尚。鲁智深是小说中用笔最多的佛门中人,无疑渗透着作者的某种寄托。
唐僧对佛法是“诚”的,但这种“诚”,与小孩子不谙世事的那种赤子般的诚心实意相似,这是一种书呆子的态度。唐僧西去求取的是大乘佛经,第十二回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教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6]可见唐僧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为黎民苍生谋福的一面。但是,唐僧的信仰只能是“唯我独诚的、自封的、排他的,是个人的一种体验”[7],所以在唐僧看来,凡是反对自己的人,都是反对天道,而他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并非为了他自己,作者塑造的这个人物也就具有了更深层次上的意义。
三、“三教合一”的深层思考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探讨《水浒传》中人物所体现的三教合一思想,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儒者的宋江、道教的公孙胜、佛教的鲁智深等,他们的宗教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而成书于《水浒传》之后的《西游记》,其塑造的人物宗教思想比较复杂,如唐僧的佛与儒、孙悟空的儒释道、猪八戒的道与儒等等,这些人物的形象比起《水浒传》中的人物,显然更加丰富。正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水浒传》与《西游记》中的人物塑造,正是扁平性格与圆形性格的体现。
由此可见,在明初的小说中,“三教合一”基本上是以儒释道在不同人物之间进行,而后期则走向一个人物往往具有多种思想。这显然是宗教世俗化的进一步体现,也是小说的作者在创作小说时,对“三教合一”的进一步接受。在小说中,“三教合一”也就使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思考与认识,这也需要研究者更深层次的发现和探索。
注释:
[1]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35页。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3]施耐庵:《水浒传》(百二十回本),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十七回。
[4][6]吴承恩:《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八十一回。
[5]兰拉成:《猪八戒命名的宗教意蕴考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7]邓晓芒:《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
(朱赟斌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