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善恶问题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现试从李碧华《青蛇》中的青蛇形象,管中窥豹探究人性的善恶论。
关键词:人之性恶 李碧华 青蛇 善恶论
荀子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虽然孔孟思想与《三字经》上都提倡“性善论”,但荀子的“人性恶”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现试从李碧华的经典剧作《青蛇》中的青蛇形象加以探究。
李碧华的《青蛇》可以说是一部颠覆传统情爱观念,瓦解道德固有体系的经典剧作。在李碧华笔下,人类所谓的道德伦理变得苍白无力;人类所谓的“性善论”在青蛇眼中是那么不堪一击。青蛇用它婴儿般的心智,冷眼旁观着人世间的丑陋与龌龊。
青蛇在由蛇到人的蜕变中经历了四大不可磨灭的阶段。一、形体的转变;二、人性的摸索;三、人性的探究;四、人性的升华。每个阶段的演变都是青蛇以自己的情感为代价。“老说人间有情,难道我们妖就无情吗?我们姐妹相处五百年也是情呀!”从青蛇质问白蛇到她为白蛇赴汤蹈火在所不惜,青蛇在参与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后,而有了人气,蜕掉了蛇性。她在一步步的摸索,探究中最终获得人性的升华。
第一阶段:形体的转变
青白二蛇由蛇变人降落至人间。一个为爱情,一个怕寂寞。千年的白蛇选择了书院作为自己停靠的驿站,只因她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个“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她所追求的生活。而道行较浅的青蛇则选择妓院作为自己停靠的驿站,只因她害怕寂寞,喜欢妓院热闹的场景。她赤裸着全身挑逗着舞女;她万般妩媚地扭动着诱惑的身躯;她勾魂的眼睛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她不知情为何物,却学会了人世的种种情欲手腕。此情此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风情万种,勾人心魄的青蛇形象,但又有谁知道这是一个如婴儿般不通人情世故的女子,由蛇为人的转变并没有改变她吃饱喝足,快乐享受为她的第一准则。“人之性恶”在这个刚刚出道的青蛇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阶段:人性的摸索
在打打闹闹中青蛇开始慢慢地成熟,但世间的情意她依旧难懂。她勾引挑逗许仙,但所有情欲挑逗都是从白蛇与许仙的痴缠中学来。她不懂得这些动作的诱惑力,她只有一个目的“姐姐能做到的她也能做到”。当被白蛇发现时,她仓皇而逃。美丽的团扇和散落的葡萄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当她调皮地倚在桥上说道“早知道你全知道了,我就不跟他玩了”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妩媚,却又不失天真的青蛇形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通世故的小女子为了明白人世间七情六欲为何物,竟然将情欲之手伸向了自己的“姐夫”。在人性的摸索阶段,青蛇颠覆了人性的道德伦理,这不能不说是人恶的本性。
第三阶段:人性的探究
当青蛇再次引诱许仙被白蛇发现时,白蛇逼迫青蛇离开,亲如姐妹的青白二蛇已如水火般难容,一双曾是她们战利品的雄黄宝剑,如今却成为她们各自对峙的武器。然而当她们真的手握宝剑刺向对方时,彼此又如此的不忍。白蛇酸楚的眼泪让青蛇不知所措,而“我身上已经有了许仙的骨肉”更让青蛇如遭晴天霹雳。白蛇苦苦追求的不过是一种平凡的生活,一份平凡的爱情。爱情是自私的,它容不得第三者的存在。因此白蛇选择了放弃青蛇,希望青蛇回到她以前的生活中去。浪漫的爱情突然世俗化,这让懵懂无知的青蛇无法接受。青蛇始终不能理解姐姐的执着和眼泪,她拼命想挤出眼泪证明自己与白蛇一样懂得人世的情义,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做人有太多的规矩,硬去做,不能做一个好的人”与其这样不如回去做蛇。当青蛇拂袖而去时,我感到青蛇的心在滴血。人性的探究让青蛇初尝了丧失宛如亲情的苦涩。此时的青蛇心中依旧残存恶念的种子,人类的本性让她嫉妒——嫉妒白蛇与许仙爱得如胶似漆;人类的本性也让她怨恨——怨恨姐姐轻视姐妹情谊,为了一个男人数次逼她离开。
第四阶段:人性的升华
但在白蛇最危险最无助的时刻,青蛇却义无反顾地陪伴在白蛇左右。此时的青蛇已原谅了姐姐曾经的自私,500年的情缘青蛇无法割舍。顽劣与单纯虽是青蛇的天性,但她对姐姐的爱与护令任何一个人自叹不如。为了帮助姐姐救许仙,青蛇冒死抵挡仙鹤的追赶;为了姐姐的一句话“帮我去找许仙”,青蛇在危机重重的金山寺一遍遍地大喊着许仙的名字;为了将姐姐从雷峰塔中救出,青蛇放下自己高傲的尊严,不惜向法海下跪。然而当青蛇看到姐姐为之付出一生的男人许仙已剃发出家时,她流下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而第一滴眼泪的流出也代表着青蛇真正拥有了人世的情义,恶念的种子在眼泪的冲刷下慢慢地枯萎:她不再怀疑白蛇对她的感情;她不再怨恨白蛇对她的驱逐,她所有对白蛇的嫉妒都化为乌有。青蛇伤心,不是因为许仙的可悲,而是因为心疼姐姐千年道行,换来的,却是许仙的一次背叛;伤心的是姐姐付出了真情,牺牲了生命却死得不值得。这时候的青蛇终于明白了心痛的感觉,而这也正表明青蛇恶念的消失,美丽的青蛇在情感的历练中终于实现了人性的升华。
问世间情为何物?青蛇在质问法海的同时也对世人提出了质疑。但我们却不可抹杀她在不断成长中与白蛇割舍不断的姐妹情。“人之性恶”,青蛇在对世间情义不断提出质疑的同时,却收获了宝贵的姐妹情。这也正是青蛇由恶而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2]俞进钊,宁惠.论李碧华《青蛇》主题的表现[J].常州工学院学报,第23卷第4期.
(陈艳丽 绍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