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92

  

以《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丰富性论人类的善恶体验

◇ 王 珍

  一、引言
  
  19世纪美国文学昌盛,出现麦尔维尔、惠特曼、迪金森等知名的作家,但是,在这些作家作品中几乎不能看到清晰的儿童形象。直到19世纪中期霍桑的《红字》中将“珠儿”作为次要人物。然而,贯穿整部作品的人物——珠儿,背负着特殊的身份,代表“红字”的真正秘密。本文拟探讨“珠儿”这一形象的丰富含义。
  
  二、“珠儿”形象的丰富性:人类善恶的体验
  
  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儿童总是天真无邪的精灵,他们是纯洁与善良的代表。《红字》中的“珠儿”与众不同,书中角色的设置与霍桑本人的童年相似。因此,“珠儿”身上总隐藏着观照的眼光,作者试图通过“珠儿”表达对人类善恶的体验。当“珠儿”以无邪、好奇的眼光,面对制造“红字”的主人公们时,作者也借“珠儿(Pearl)”的口和眼,一层层向人们揭开“红字”的秘密。此外,“珠儿”是除母亲“海丝特”外第二位书中重要的女性角色。作者处理 “珠儿”和“父亲”关系中,通过对比表现出“牧师——丁梅斯代尔”性格的伪善与懦弱,“医生——奇林沃斯”人性的扭曲与矛盾。
  (一)“红字”——“珠儿”身份的写照
  珠儿的来临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降生,因此,在清教徒的大陆上,她没有受洗礼的权利,犹如她母亲身上的“红字”般惹人注目,遭人唾弃。可以说,珠儿从婴孩开始起就代表母亲的耻辱,是鲜活的“红字”。“珠儿”没有合法的身份,她与代表耻辱的“红字” 一同诞生,因此,“红字”反而成为她身份最含蓄的写照。这个活生生的“红字”代表了当时那片清教徒聚居地上,最大胆的行为同时也是最大的罪孽,但是“珠儿”本身又代表了善,带动了海丝特后来赎罪,向善的生活,体现出霍桑在《红字》中要表达的:社会不合理的现状和人类的悲惨命运。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将其归结为“善”与“恶”之争,但他的善恶观又深受宗教教条的浸染,成了夹缠不清的空泛议论,同时提出“恨和爱,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的东西……”。[2]人们在自己的行为当中会经历“善”与“恶”的考验,但也总能在经历一方时,从而发现另一方的存在,或者是经历“善”“恶”交融的矛盾中。所以,“珠儿”表明父母的罪恶,而她的出生却又让行“恶”的人以“善”来慢慢消解“恶”。“珠儿”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形成了一个旁观的视角,关注作品中其他主要人物在面对“红字”时,对于“善”“恶”的态度。珠儿本身就是善恶衡量或者说是道德评价的尺度,这就是她与“红字”间最为密切的关系。
  (二)以“珠儿”的天性阐释“红字”真、善、美的隐含意义
  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对比来说,“珠儿”少了一般孩子所有的幼稚和天真,由于特别的身世和母女两人特殊的生存状态,“珠儿”有时候会显现出成人般的行为思考,对于“红字”的秘密她更像是一个审问者,而不仅仅是出于孩子的好奇心。“珠儿”热情、怪异、野蛮,甚至“根本不懂规矩”,她会像小妖精,风一样地奔跑,发出尖利的喊叫,让人无法控制!岛上的人们从没有见过如此精力旺盛的孩子,她对周围的新奇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好奇心,她无所顾忌可以在任何人面前发怒。当老牧师问道“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的孩子,是谁造出了你?”,“珠儿”说自己是妈妈在玫瑰丛中采来的,可以认为这是孩子新奇的想法,事实上的确是“珠儿”看见玫瑰之后特别的念头,但是却显现出“珠儿”天性中强烈的保护意识,她年幼但成熟,可以分辨旁人善恶是非的语气,甚至可以洞察他人微妙的心理。总是能在无意识下,以天真的语气和幼稚的话语道出他人难言的秘密。在“珠儿”身上总能透露出作者自己的眼光,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故事中的“善”“恶”纠缠。“珠儿”是“善”与“恶”的试金石,隐藏于她身后的是霍桑冷静的目光。霍桑希望通过孩子纯真的天性更加形象地阐释“红字”隐含的真、善、美的意义。
  (三)“珠儿”与“奇林沃斯”的关系作为作品的红线
  “珠儿”与奇林沃斯的关系可以说是贯穿了《红字》的始终。奇林沃斯与珠儿的关系很微妙,两个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法律上仍旧是父女,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种非血缘的相似:他同样没有合法身份,因为熟悉炼金术,而显得怪异和神秘。《红字》中对“医生”与“珠儿”的关系从始到终都极为密切。奇林沃斯第一次见到刑台上的珠儿时,脸上笼罩一种躁动不安的恐怖情绪,而珠儿在母亲怀中痛苦扭曲的身体同“医生”的情绪形成呼应,她痛苦的肢体语言,清楚地说出奇林沃斯心中的痛苦。第二次在监狱,面对处于极度难受的“在疼痛中痉孪”的小珠儿,奇林沃斯如同父亲般将珠儿抱在怀中,亲自喂她服药。“要是自己的孩子——即使她是我的,也是你的——我也只能对她如此”。奇林沃斯面对珠儿经常提到的是父女关系,而不是医病关系。只有和“珠儿”在一起,这位恐怖的老人才会显得善良。小说中值得注意的一处,可以很清楚地说明珠儿在心理上对“医生”的接受。“牧师”夜游来到绞刑台,遇到为刚刚去世的州长量完了长袍子尺,正往家里赶的海丝特母女,他们一起站在绞刑台上。而珠儿两次用手指向站在离绞刑台不远的奇林斯沃。他们的关系,最终在尾声中通过财产的遗赠而得以确认。“奇林沃斯”最终的醒悟,可以看到他身上并未完全弭灭的人性,至少在“珠儿”面前他更愿意充当父亲的角色。“珠儿”却用她神气的魔力,让可怕的“奇林斯沃”最终意识到“善”的存在,挖掘出他人性中最后一丝可剩余的温暖。这同时也是作者悲怜的眼光,希望看到“奇林沃斯”医生对于“善”的领悟。
  
  三、结语
  回顾《红字》全篇,发现作者霍桑在刻画“珠儿”这个角色时,似作者本人。书中,“珠儿”是善良与罪恶的混合体,她的身上体现着霍桑作为清教徒的压抑和人性的宽容,代表了作者意图冲破束缚的大胆愿望。
  
  参考文献:
  [1]纳尼塞尔·霍桑.《红字》(翻译 熊玉鹏)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Nina Baym.Nathaniel Hawthorne and his mother:A biographical speculation[A].Femimnisim and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M].NJ:Rutgers Univ.Press,1992.
  [3]刘虎.西方文艺概论[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王珍 陕西西安空军工程大学理学院航情系 710051)

以《红字》中“珠儿”形象的丰富性论人类的善恶体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