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小说在着意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同时,也流动着悲剧的旋律:生活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人却处处受命运的摆布,自由生活的人物身上总有一种难解的凄凉。
关键词:善与美 自然美 人性美 好人的悲剧 灵魂孤立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它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沈从文先生自己曾对《边城》有过这样的表述:“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阅读《边城》,一方面我们会走进这个充满善与美的边城天国,另一方面也会切身感受到这首唯美却凄凉的命运悲歌。
一
小说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湘西风光旖旎、绚丽多彩的世界:边城中白塔之下的老人、女孩翠翠和黄狗住在一条小溪边,“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常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小说中这座名叫“茶峒”的小山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风景优美,不仅有鸟语花香、青山翠竹,还有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白塔,更有一脉清流、迷人的白云和动人的歌声,充满了活泼的生机。在这里,作者营造的是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边城的美,不仅来自于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来自于边疆僻地小小山城的淳朴民风。作品里的人物几乎都是善与美的化身。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湘西的灵山秀水之间,传承着做人的美德。“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为人大方洒脱,常常体恤穷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结实如老虎,却又和气亲人,不矫情,不浮华,不倚势凌人。这里的商客、驻兵、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善良的土性乡风。
边城中最让人怜爱的人物,是那个眸如水晶,情如清流的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亮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翠翠是自然之子,犹如深山涧流出的一泓清泉,从未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污染,始终保持着透明和纯洁。
总之,在这个民风淳朴、恍若世外桃源的边远小城里,自然美与人性美和谐统一,使读者受到美的洗礼与陶冶,所以说《边城》是有美皆备的,它“简直就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
二
汪曾祺曾说:“《边城》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在阅读《边城》时我们会发现作品在着意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时,流动着悲剧的旋律,摄人心魄,自然而然地引起人的悲悯和怜惜之情。在美的氛围里弥漫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悲剧色调。
《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九三四年,沈从文曾从北平返回故乡一趟。这趟故乡之行“最明显的是,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来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利唯实的庸俗人生观”。面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出于对湘西社会的挚爱,作者写出了他记忆和理解中的湘西的人情世态,表达出他对往昔如诗如梦般的故土的怀念。所以小说结尾写到那座作为小城标志的白塔在雷雨之夜轰然倒塌的情景。白塔不仅关系着小城的风水,而且已经成为湘西世界的一个象征。塔的倒掉预示着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必然终结。
小说中人物的遭遇也会使我们在感受爱与美的同时体会到痛苦与不幸。这是一场“好人的悲剧”。
首先,贯穿全文的主线是翠翠的爱情故事。翠翠的爱情故事很简单,没有那种大波大澜的曲折情节。端午节上,第一次邂逅,二佬傩送自觉承担起了翠翠保护人的角色,虽然两人存在误会,但一见钟情。不幸的是,大佬天保也爱上了翠翠。由于从未有过母爱和作为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独的翠翠面对爱情不知所措。她一次次躲避推脱,最终忧郁等待让爱情成为一场悲剧。山崖上再也听不到天保和傩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涡中溺水身亡,傩送悲痛之际又不愿接受家中“碾坊”的催逼,最终撇下心上人去了那遥远的桃源地方。在这令人心碎的时刻,翠翠的爷爷也在那个暴雨雷鸣的夜晚带着忧虑和期待撒手而去。翠翠在杨马兵等人的述说中才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个晚上,可是那如歌的岁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边城》的结尾写得意境深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但悲剧的结局已是无可避免。
其次,翠翠的爷爷老船夫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和悲苦。老人年轻时承受着独生女儿死去的打击,独自将翠翠抚养成人。他不顾门第悬殊,奔走于顺顺、天保、傩送之间,希望能为孙女寻得幸福。然而,天保的死使顺顺一家对他有了成见,“以为全与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关”。老船夫担忧翠翠的命运,心力交瘁,在一个雷雨之夜悄然逝去。
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综观整个故事,其实质是一首善与美的悲歌。边城中人处处皆善,处处展现了人情美,然而在这古朴的人性美中却蕴含着令人叹惋的悲剧感。这种悲剧感和小说中人物所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不无关系。作品中无论是祖孙之间,还是相爱的情人翠翠与二佬之间,始终没能倾心交谈过一次。他们都把自己的爱与希望、孤独与痛苦默默地埋藏在心底,致使作品从头至尾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深层悲剧意蕴。因此,金介甫评价说:“《边城》总的来说是写人类灵魂的相互孤立。”
湘西人民生存在所谓的世外桃源,承载着图画的完美与历史的厚重。《边城》,这部具有着独特悲剧美的小说,奠定了作家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也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倾倒。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J].文学季刊,1935,(6).
[3][美]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李正兵.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蕴[J].语文天地,2007,(5).
[5]姜彩燕.美丽与哀愁——沈从文《边城》的双重意蕴[J].名作欣赏,2005,(22).
(梁琦 山西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 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