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48

[ 李艳丽 文选 ]   

试论松浦友久关于李白研究的角度和特点

◇ 李艳丽

  摘 要:松浦友久是中国学界所熟知的日本汉学家,他的一生致力于中国的唐诗研究,尤其是李白研究,出版了三本关于李白研究的专著。本文在阅读松浦先生的三本专著的基础上,试图就松浦先生关于李白研究的角度与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松浦友久 李白 研究角度 研究特点
  
  对于中国学界来说,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是为人熟知的,他在中国唐诗研究,尤其是在李白研究方面都有所建树。日本汉学界对李白的研究时间较长,研究体系较为成熟和系统。松浦友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李白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出版了三本关于李白研究的专著,分别是《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和《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对李白的研究较为深刻和透彻。本文在阅读这三本书的基础上试图将松浦友久关于李白的研究与同时期国内研究相比,分析松浦先生的李白研究各个阶段的角度及特点。
  
  一、松浦的李白研究的侧重点及其研究的角度:
  
  首先,《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这本书是松浦友久研究李白最早出版的一本书,出版于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在这本书中,作者注重从“意境”的理论及内在心象的角度分析李白的诗歌,这与当时国内探讨李白诗歌的角度是不同的。当时国内对李白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李白出生地问题的探讨,另外还有从思想的角度来研究的,用阶级的思想来解读文学,“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当时有些人用‘评法批儒’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李白,普遍认为李白是法家,说李白具有强烈的尊法反儒的思想倾向和战斗精神,而且他们还将之与杜甫进行比较,扬李抑杜。”[1]
  其次,《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是从思想题材方面探讨了李白的诗歌风格问题,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又有微观的实例论证。注重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就李白诗歌中与儒道佛思想相关题材的作品与一般的题材作品的关系进行分析,考察李白诗歌的思考形态,从诗学的角度对李白的诗歌进行分析。这种对于李白诗歌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国内当时仅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理论模式来分析李白的诗歌艺术特点。
  最后,在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松浦开始了对李白的个案的研究,我们看到前两期松浦主要是对李白的诗歌进行研究,后期《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一书中则是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里面收集的论文,对李白的生平经历、一生中各种体验及这些对他的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李白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以往的研究,讨论的问题也较多,有思想方面的研究,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关系方面的研究,有关于李白诗歌艺术方面的研究,“就生平研究而言,人们除了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问题和李白的经济来源等问题继续探讨外,还就李白一生入京的次数和时间、寄家东鲁、长流夜郎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2]松浦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也是关于李白生平经历的研究,并到中国进行访问、实地考查等活动,他的研究与我们国内关于李白的研究有相一致的地方。
  从松浦各个阶段对李白研究的角度,可以看出他的这三个阶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从对李白诗歌内容方面的研究到对李白诗歌内在抒情性的研究,到后期的对李白家世、生平经历的研究,这种逐步深入的研究思路,富有层次性,从而也使得其对李白的研究显得基础扎实,富有说服力。
  
  二、松浦的李白研究的特点:
  
  (一)李杜比较研究
  李白与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又同生在唐代,历来都为后世的学者所关注。也因二人的诗歌风格不同,诗歌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常常被人们放在一起研究讨论。松浦先生在李白研究的过程中,也多次就李白研究方面的问题与杜甫相比较。
  松浦将“李白与杜甫”比作“莫扎特与贝多芬”,认为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从外在层面和内在层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李白与莫扎特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天赋的才能和资质,二人分别是中国诗史与欧洲音乐史领域里的古典派手法的完成者,杜甫与贝多芬在一段时间的创作活动都受到李白与莫扎特二位天才长者的影响,他们继承并加以创新,“杜甫对李白有所继承并进入了新的世界,是中唐诗的开拓者与创始者,贝多芬对莫扎特也有所继承并进入新的世界,是浪漫派世界的开拓者与创新者。”[3]在内在层面上,就作者与作品的距离来看,两个组合也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认为杜甫的诗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是与实际生活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作者的生命本体与实际生活很容易直接而具体地反映在其作品中”。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和李白的诗歌创作一样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对于李白诗歌中使用的词语以及在素材的处理上,松浦认为李白与杜甫有着很大的不同,松浦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鲜明光辉感的语汇较多,在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方式上,也与其他诗人有着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作者以“秋”为例,在杜甫的诗中多是“悲秋”,而在李白的诗中则多是“清秋”,李白诗中“有对‘秋’的逸放之情,而没有悲伤之感”。[4]在“春”、“酒”、“月”的题材上,二人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松浦认为杜甫的诗中酒多是“浊酒”,而李白的诗中关于酒的则常用“渌酒”、“清酌”,这样一来,诗歌情感差异也就不一样了。作者在文中的注释里引用了日本学者目加田诚《与尔同销万古愁——愁与忧》中关于李白与杜甫忧愁情感在愁和忧方面差异的观点,“愁——含有悲伤之意,忧——含有恐惧之意,二者的差别,还是难以否认的。李、杜二人在共用‘忧愁’两字同时,李白心情倾向愁,杜甫心情倾向忧,若此说成立,那么本文中所论及李、杜在感觉和心性方面的种种差异,就从对‘忧愁’这一诗语各自体验感觉不同方面,得到旁证。”[5]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诗歌的评价“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松浦认为,李白所追求的“清新”是与杜甫所崇尚的庾信的清新是不同的,李白追求的清新是来自谢朓诗歌中的清新。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是由于杜甫对李白嗜好和心情的某种误解而发表的看法,但最终超越这误解之上的是表现了李、杜二位诗人极其强烈的修改差异。”[6]
  此外,在松浦的论述过程中,在谈到李白诗歌形式方面,诗人临终传说与诗人各自诗风与人生象征时等方面也都将李白与杜甫进行比较,通过与杜甫的对比可以看出李白和杜甫在对待素材、选择题材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方面是有着不同的个性的。
  (二)研究的理论性与广阔性
  松浦在对李白乃至整个唐诗的研究都注意运用“文论”知识,如在《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一书中,松浦在第一章中,探讨了诗歌的定义、诗歌抒情表现的结构特征、题材论与样式论等问题,认为抒情和韵律是诗歌的客观特征,诗必须以抒情性和韵律性为基础。在第二章中就诗体论方面探讨了李白的近体诗和乐府诗的成就。从李白诗歌的主观和客观两个侧面进行分析,验证各种诗体样式。松浦在诗学研究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诗型与节奏方面有着独特的创见,他认为“诗型个性”同“诗人个性”在深层部分应该有着某种相联关系,诗人在选诗型、作诗歌是以诗型的个性为前提的。李白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而杜甫则擅长五言律诗及七言律诗。松浦友久关于诗歌理论方面的研究的著作还有《中国诗歌原理》、《节奏的美学——日中诗歌论》、《唐诗语汇意象论》等。此外,松浦友久对李白诗歌的研究,还注重从文体学和类型学等多角度出发,把握诗人的个人风格及其诗歌发展的阶段性。如在《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一书中,松浦友久将李白的诗歌分为十二类,对每一类的诗歌题材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概括分析,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见解。松浦友久在他的著作中有宏观方面的研究,也有微观方面的研究,有对于资料的考证,也有理论建设,从语言学、文学以及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广阔性。多方面的综合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让人信服,也让读者从其作品中获得更加丰富的鉴赏和把握。相对于另一位日本汉学家冈村繁先生的李白研究,笔者觉得松浦友久的研究要更为扎实,冈村繁的《陶渊明李白新论》一书中关于《李白新论》的章节,关于李白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没有确凿的论据,使得他的研究看上去有主观臆断的成份。
  (三)“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鉴赏原则
  这是由孟子提出的关于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两个诗论术语。“以意逆志”是指从作品的实际内容去推求作者的创作意图,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主张理解作品,要在对全篇诗歌内容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诗人写诗的意图,分析作品的内容,不要断章取义。松浦友久对李白的研究,首先采用的就是“以意逆志”的方法,就是重点对李白诗作本身进行理解、分析,但在这过程中也注重联系李白的个性、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研究李白的诗歌。“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各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孟子指出,读古人的诗书就是与他们交朋友,只读其书还不行,还要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家世出身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社会经历等,了解这些是“知人”的前提,只有做到“知人”才能懂得古人写的东西,达到心契神交的境界。松浦友久在他后期关于李白的研究中,转而重点研究李白的出生地、家世、各时期的生活经历、李白卒年等问题,这就是“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松浦友久也说过“与研究对象产生共鸣,对研究对象怀有很深的情,这是一种很好的境界,能达到这一点的话,即使研究上有些失败,心里也有满足感。”[7]松浦友久的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秉承了孟子提倡的文学鉴赏原则和批评原则,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注释:
  [1][2]杜晓勤:《二十世纪的李白研究》,《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914页。
  [3]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0月版,第2页
  [4][5][6]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第41页,第44页。
  [7]隽雪艳:《日本学者松浦友久采访录》,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日]松浦友久.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马鞍山李白研究所.20世纪李白研究论文精选集[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0.
  [4]隽雪艳.日本学者松浦友久采访录[J].文学遗产,1997(2).
  [5]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日]冈村繁.陶渊明李白新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李艳丽 临安 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311300)

试论松浦友久关于李白研究的角度和特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