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181

[ 于连娟 文选 ]   

试论乡下人进城的生存模式

◇ 于连娟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体制的改革,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乡下人涌向城市。乡下人进城谋生不是一件易事,他们并不被城市认同,只能从事一些城里人认为是低贱的职业,由此就产生了靠破烂谋生的“破烂群体”、靠出卖廉价劳力的“民工群体”、在城里苦苦奋斗的“杂工群体”。
  关键词:乡下人 进城 生存模式
  
  乡下人进城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当时代的洪流冲击着乡村古老文明时,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由于贫穷的困扰,便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纷纷带着“淘金”的梦想涌向城市。城市在这些异乡者们的眼中是那么先进与新奇,当异乡者们小心翼翼地行走在城市的道路上时,迎来的却是那些城里人鄙夷、猜测与不屑的目光。这样的目光令异乡者不知所措,只能愈加小心、艰难地在城市中生存。
  
  一
  
  在乡下人进城的这一群体中,首先比较突出的就是“破烂群体”。这一群体层被很多小说家描绘过,其中有刘庆邦笔下的杨二郎、杨成方,有贾平凹笔下的刘高兴等等。作为异乡者,拾破烂这一行当尤为被城里人瞧不起。既然成天与脏兮兮的破烂垃圾为伴,个人卫生肯定很糟糕,这当然会被衣着光鲜的城里人所看不起(虽然有些城里人的个人卫生并没好到哪去)。其实这些异乡者沦为城市的“破烂群体”,其中也不乏辛酸与无奈。他们有的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奔向城市,如刘高兴,有的因为各种原因被迫进城,杨成方是为了满足老婆宋家银无止境的欲望,被其赶到城市挣钱的。虽然进城的初衷有些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点:他们年纪很大,既没文化又没特殊的技能,适合不了城里的各种工作,只能投身于庞大的破烂王国。作为这些“破烂群体”,他们大多并不是想真正融入城市,只是想通过城市这个载体来挣钱,然后把钱源源不断地汇往家中,盖新房,给儿子娶媳妇……为了最大限度地攒钱,他们往往住最差的,吃最差的。有时,他们还干些顺手牵羊,偷鸡摸狗的勾当,若没被抓住,便把赃物卖掉,换些小钱,若被抓住,则跪地求饶,痛哭流涕,这就更让城里人嗤之以鼻。这些都体现了他们骨子里的自私与狭隘,只能毫无尊严地徘徊在城市边缘,根本不可能融入城市。然而刘高兴却是“破烂群体”里的一个异类,他虽也是个粗野之人,却从心底对城市有着向往之情,希望自己可以完全融入城市之中,他敢于打破陈规,不满城市对乡下人的蔑视。他想做一个西安人,希望可以摆脱身上的乡土习气。他从不做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总是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地做人。面对城市对自己尊严的践踏,他往往给予还击。即使从事破烂这一行业,他从来不看低自己,总是高兴地活着。当然,刘高兴并不可能完全融入城市,因为他对城市而言只是一个简单的外来者,想融入城市还有段很长的路要走。
  
  二
  
  与“破烂群体”相比较,“民工群体”所涉及的范围更广。他们与那些“破烂群体”一样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有的只是力气,不怕吃苦的精神,因此只能在建筑工地、黑煤矿等地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为城市建造了一幢幢的高楼大厦,为城里人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包工头、老板们创造出大笔的财富,然而他们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得到的只是城里人的冷漠与不屑,猪狗般的待遇,用血汗赚来的微薄工钱(这些工钱还经常被拖欠)。在城里人的眼中,“民工”就是肮脏、粗鲁、下贱的代名词。试问在这样一个陌生而缺乏温情的环境中,这些民工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既然面对这个自己想融入而又无法融入的城市,作为异乡者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孤独感与无助感,对以往在农村的固有生活模式、生活圈子、人际关系有着强烈的怀恋。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们只能继续留在城市艰难谋生,默默忍受城市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继续行走在城市狭窄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又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
  在王祥夫的短篇小说《一丝不挂》中,兄弟俩辛辛苦苦忙了一年,结果因为老板犯了事,工钱没着落,一拖就拖了三年。这让他们很愤怒,他们决定教训现在看似落魄实则很富有的老板。兄弟俩抢劫了老板,结果只抢了四十五元。失望的他们就让老板脱光了衣服,目的就是想让他也光一回,出出丑。被脱光的老板心中充满了羞耻感,怕别人看到他赤裸裸的样子,结果急于回家,开车飞快,出了车祸。小说对虚伪自私的老板进行了嘲弄,让他也尝到了被侮辱的滋味,为被侮辱的民工出了一口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这样公平、正义。许多被侮辱的民工首先是受害者,由于反抗的方法不当,最后成为施暴者,从而走上了不归路。例如孙惠芬的《狗皮绣筒》,弟弟吉久本来是个受害者,在老黑山卖苦力挣钱,工头是个小气冷酷的人,平时待工人们就很刻薄,大冷天也不许吉久他们在工棚烧炉。结果在酒精的刺激下,吉久把工头给铲死了,成了杀人犯。这是乡下人进城的一个悲剧,也是他们对不公平待遇的无奈反抗。
  “破烂群体”只是徘徊在城市的边缘,而“民工群体”比他们走的远些,已经进入了城市,只是精神上还没入城。
  
  三
  
  自从进了城后,乡下人并不想局限于只是身体上进了城,更渴望精神上也能进城,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城里人。这也就涌现了一大批希望通过不懈努力来获得城里人身份的乡下人来到城里,成为“杂工群体”,他们活跃与各行各业,商贩、服务人员、公司员工等,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学城里人的穿戴,城里人的说话语调,努力地想把自己融入城市,摆脱自己身上的乡土味。这其中不乏一些成功者,他们终于蜕变成功,成为城里人。而另一些人却有着不同的结局,或在城市底层苦苦挣扎,或黯然归乡。例如在魏微的短篇小说《异乡》中,主人公子慧为了到城市寻梦,毅然放弃了在家乡还算体面的教师工作,奔赴到城市中。在子慧的想象中,城市应该是温柔、美丽、充满希望,但在她的经历中,城市“麻木、冷酷、坚硬”。三年中,她居无定所,节衣缩食,换了许多工作,前不久才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生活才安定下来。子慧之所以离开家乡,是因为她对那个曾经很熟悉的环境有了浓浓的厌恶感,讨厌那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就奔向城市,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到城市之后,她才发现,原来现实很残酷,与她想象的相去甚远。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拼命努力,期间耗费了她的青春,也耗费了她的斗志,慢慢地把她消磨掉。在城市生存不易,不仅要遭受城里人的白眼,还要受到家人的怀疑。子慧的父母怀疑她在城市做小姐,不仅经常打些奇怪电话查她的岗,还随便乱翻子她回家的箱子,期望找到她做小姐的证据。面对父母的质疑,子慧很痛苦,她始终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心灵上忍受痛苦的煎熬。再看尤凤伟的《泥鳅》讲述了一个乡下人进城奋斗的悲剧故事。主人公国瑞虽然是个文化不高的乡下小伙子,但是他也有上进心,渴望在城市得到发展。他刚到城市受过一些挫折,当陷于困境之中时,由于吴姐的帮助,他成了玉姐的玩物,时间久了,两人竟产生了感情。由于玉姐的帮助,他成了玉姐的丈夫宫总公司的经理。正当他鸿运当头,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却被宫总陷害当了阶下囚,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死的。通过小说,我们了解到乡下人在城市奋斗是多么的不容易。即使完全融入了城市生活,努力认同城市的价值观,但地位仍很低下,因为城里人在精神上总是高人一等,不可能完全接受认同他们。除了子慧和国瑞,现在城市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人在苦苦挣扎,在为一个身份、一个地位、一个尊严而奋斗,不过乡下人进城的路还是很长,除非在精神上他们能完全摒除“乡土精神”,努力迎合城市的需要,否则将前路漫漫。
  乡下人进城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若想改变他们的乡下人身份,他们必须从根本上来改造自己,期间也许会丢失尊严,甚至生命。对于接受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乡下人来说,这很艰难,因此他们进城的阻碍重重,必须得经历试图融入城市——身体进入城市——精神融入城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德明.“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J].文学评论,2005(1).
  [2]黄善明.论20世纪90年代“乡下人进城”小说的故事类型.[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张继华.论“乡下人进城”小说叙事中的精神“进城”[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4]孙德喜.进城的路到底有多远——从贾平凹的长篇新作《高兴》看进城农民的命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5]贾平凹.高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于连娟 芜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41003)

试论乡下人进城的生存模式
目录